更新历史:
2018.07 初稿完成
2018.10 更新与 K8S 集成的一些命令和输出
Katacontainer 是 OpenStack 基金会于 2017 KubeCon 峰会上正式发布,在2018年5月份 OpenStack 温哥华峰会上对外发布1.0版本,并且在那届峰会上还有好几个关于 katacontainer 的演讲。我对 KataContainers 的具体实现原理不清楚,只知道它是一个轻量虚拟机实现,可以无缝地与容器生态系统(实现 OCI 接口)进行集成。
继续阅读 »
更新历史:
2018.09.18,初稿完成
2018.10.13,增加 kubeadm 的方法
很长时间没写东西了。离家在外两个人带娃很忙,在家空闲的时间基本都用来陪娃了,在加上前段时间在备考 CKA,时间上更是抠抠缩缩。业内人士都知道 CKA 是 Kubernetes(下面简称 k8s) 社区认证的管理员证书,我作为早期参与 openstack(下面简称 os) 的社区开发人员,openstack 的证书都没怎么关心过,现在为啥要考这个 CKA 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对 k8s 多一些了解。我从2013年开始以开发人员的角色接触 os,当时年轻气盛,精力无限,一上来就是边阅读源码边安装试用,碰到问题都是通过读代码解决,从 o
继续阅读 »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号称比cURL更牛逼的命令行工具HTTPie,提供命令行交互方式来访问HTTP服务。其实我本人平常用cURL就比较少(因为喜欢GUI界面),但还是经受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晚上回家连上VPN,在服务器上简单试了一下--HTTPie果然强大。
cURL
先说cURL的基本使用方法,curl -X METHOD -H HEADER -i,后面的-i是表示显示返回消息的头部,如果你使用cURL访问OpenStack,那么这个选项在获取UUID类型的token时必不可少。
为了使用cURL访问OpenStack,我们先创建一个文件/opt/temp/auth.json,内容为:
{
"auth": {
继续阅读 »
马上过年了,之前进入2014年时就有许多人开始做年终总结,我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认为只有过了春节,新的一年才算开始。回头一想过了年自己就28了,内心突然很惶恐,家庭和事业都不算太稳定,自己未来何去何从,从来没有认真的想过。
这一年总的来使算是没有白混,碰巧赶上了OpenStack的东风,加上公司政策的扶持,让我顺利走上了开源这条路。我自认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还是能够坐下来静下心研究。也是通过对OpenStack的接触,让我认识了开源,了解了社区,狭隘的思维有了开放的一面,通过坚持在CSDN上写技术博客,也让我结识了很多有着相同兴趣的朋友。坚持写博客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更多的时候自己很懒,认为已经懂了就没有必要再写下来。以前
继续阅读 »
版本:Pike
虽然参与 OpenStack 开发这么久,对大部分的核心模块的源码都比较熟悉,但就有那么几个 project,我一直没有勇气花费时间精力理解源码,比如 Keystone,比如 Swift,再比如 Horizon,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几个 project 的代码结果跟大部分的 core project 相差太大(因为 openstack 诞生时只有 nova、swift,后续很多 project 都走了 nova 的路线)。
继续阅读 »
版本:2013.2
前言
其实对于setup.py和setup.cfg的关注是从OpenStack的源码包中开始的,OpenStack每个组件的发布时都是一个tar.gz包,同样,我们直接从github上clone代码后也会发现两个文件的存在。当阅读Nova或Ceilometer(其他组件可能也会涉及)的代码时,发现setup.cfg中内容对于代码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setup.py和setup.cfg是干什么的?
继续阅读 »
In 'Project'->'Compute'->'Overview' pannel of Horizon, a common user can see some OpenStack resources usage information in 'Limit Summary' table in pie chart. By default, that includes 'Instances', 'VCPUs', 'RAM', 'Floating IPs', 'Security Groups', 'Volumes' and 'Volume Storage'. Horizon will get usage of those resourc
继续阅读 »
今天1.29号,距离我登陆新西兰(1.14号)已经过去整整两周了。
还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语言、风俗习惯、饮食等等。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语言,虽然在国内四六级很轻松的就考过了,参与OpenStack社区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发现还是没法跟老外畅快的交流。工作上的事情还能应付,但到了饭桌上和商场里,发现还是啥也听不懂。
因为有朋友的帮助,我很顺利的办了手机卡、激活了银行卡、租了house、买了车、买了床、申请了AA会员卡、买了车险、申请了宽带、注册了电和燃气、办了公交卡、申请了IRD税号。
来新西兰之前就已经在微信上认识了一些当地的华人朋友,其中有一位刚好是在惠灵顿机场vodafone柜台工作,所以我刚下飞机就拿到了一张免费
继续阅读 »
写这篇博客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准备部署 Magnum 服务,毕竟现在三大公有云都有了 k8s-as-a-service 服务,新西兰虽小,但还是有想尝鲜的客户。而且有了 k8s 集群,后续就可以尝试基于容器提供一些 PaaS 的服务。Magnum 应该是 OpenStack 社区相对后期的一个项目了,现在听说的也只有 CERN 有过大规模部署,坑深坑浅没人知道。更让我们后背发凉的是, 虽然 Magnum 在特性上支持,但 CERN 并没有使用 multi-master 方式创建过 k8s 集群。单节点在生产环境,特别是对公有云的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继续阅读 »
总结:
各个厂商对Nova社区的参与依然如火如荼,积极将自身虚拟化产品作为driver与Nova对接。其中VMware、Hypver-V两家的积极性最高,不断弥补自身产品与社区KVM特性的差距,向A类driver看齐;
Nova社区开始关注NFV特性,引领开源云计算向电信领域拓展;
随着OpenStack大规模部署,调度瓶颈开始凸显,社区已经启动新的项目Gantt,逐步将nova-scheduler剥离;
社区已经找到版本间兼容的新的方式:microversion,特性扩展更加严格;
随着Nova代码规模的上涨,社区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内部重构,优化代码逻辑
详细分析: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