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贷款创造存款”说开

2018-11-11 jude 更多博文 » 博客 » GitHub »

原文链接 http://judes.me/life/reading/2018/11/11/loan_create_deposit.html
注:以下为加速网络访问所做的原文缓存,经过重新格式化,可能存在格式方面的问题,或偶有遗漏信息,请以原文为准。


最近在挑着看《第一排 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作者孙国峰曾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最近赴任货币政策司司长。这本书是他过去发表过的文章集合,里面很多篇其实我都看不懂。开头的“货币理论”部分倒是带来不少新知。

作者在这部分提出了一个关键事实:是贷款在创造存款,而不是相反。

隐约记得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里提到银行的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收取中间的利息差。言下之意就是把公众的存款贷给需要钱的人或企业,推导出存款生成贷款。

作者用他自己的经历以及详尽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20 多年前他还是个实习生,在填写一家借款企业的记账凭证时,前辈只让他在这个企业的存款账户上记上“增加 XXX 元”,并说贷款的钱就来自这行字。可以说钱就像数字一样被银行凭空创造。

银行也不全是“凭空”创造货币,它唯一受的制约就是要持有跟贷款成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

更详细(或更宏观)的理论说明可以读一读书中第一篇文章《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这篇文章也刊登在中国金融论坛上,链接这里有我读这篇文章时做的笔记,或者能帮助理解。

读完这篇文章,感慨自己前十几年学到、看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大比例是真的,或者有多大比例不那么假。

这不是在吐槽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差、总是在教授错误知识,因为像“存款创造贷款”这样的理论其实是西方传统主流的经济学观点。而是忍不住去想“知识”到底有多重要。

早年学到的知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今后的人生,但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运用时不去更新,可能就会把人带进沟里。

甚至可以退一步说,知识并没有对错,只有哪个更符合特定实际之分。

可能人生并没有一定要记住的知识,真正要记住的是不断去怀疑、不断去实证,以及总是听取正反(多数/少数)两方面的意见吧。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对我说“要去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但自己一直对此感触不大,没有“去怀疑”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怀疑精神没法打分,而遵循定论备受赞赏吧。谁让我一根筋,在遵循定论上面做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