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手册
原文链接 https://waruqi.github.io/docs/xmake/manual/
注:以下为加速网络访问所做的原文缓存,经过重新格式化,可能存在格式方面的问题,或偶有遗漏信息,请以原文为准。
- content {:toc}
注:此处为镜像文档,最新在线文档请看:http://xmake.io/#/zh/manual
接口规范
命名规范
接口的命名,是有按照预定义的一些规范来命名的,这样更加方便理解和易于使用,目前命名按照如下一些规则:
接口规则 | 描述 |
---|---|
is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条件判断 |
set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覆盖设置 |
add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追加设置 |
s 后缀的接口 |
表示支持多值传入,例如:add_files("*.c", "test.cpp") |
on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覆盖内置脚本 |
before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在内置脚本运行前,执行此脚本 |
after_ 前缀的接口 |
表示为在内置脚本运行后,执行此脚本 |
scope("name") 的接口 |
表示为定义一个描述域,例如:target("xxx") , option("xxx") |
描述域/描述设置 | 建议缩进表示 |
接口文档
条件判断
条件判断的api,一般用于必须要处理特定平台的编译逻辑的场合。。通常跟lua的if语句配合使用。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is_os | 判断当前构建目标的操作系统 | >= 2.0.1 |
is_arch | 判断当前编译架构 | >= 2.0.1 |
is_plat | 判断当前编译平台 | >= 2.0.1 |
is_host | 判断当前主机环境操作系统 | >= 2.1.4 |
is_mode | 判断当前编译模式 | >= 2.0.1 |
is_kind | 判断当前编译类型 | >= 2.0.1 |
is_option | 判断选项是否启用 | >= 2.0.1 |
is_os
判断当前构建目标的操作系统
-- 如果当前操作系统是ios
if is_os("ios") then
add_files("src/xxx/*.m")
end
目前支持的操作系统有:
- windows
- linux
- android
- macosx
- ios
is_arch
判断当前编译架构
用于检测编译配置:xmake f -a armv7
-- 如果当前架构是x86_64或者i386
if is_arch("x86_64", "i386") then
add_files("src/xxx/*.c")
end
-- 如果当前平台是armv7, arm64, armv7s, armv7-a
if is_arch("armv7", "arm64", "armv7s", "armv7-a") then
-- ...
end
如果像上面那样一个个去判断所有arm架构,也许会很繁琐,毕竟每个平台的架构类型很多,xmake提供了类似add_files中的通配符匹配模式,来更加简洁的进行判断:
--如果当前平台是arm平台
if is_arch("arm*") then
-- ...
end
用*
就可以匹配所有了。。
is_plat
判断当前编译平台
用于检测编译配置:xmake f -p iphoneos
-- 如果当前平台是android
if is_plat("android") then
add_files("src/xxx/*.c")
end
-- 如果当前平台是macosx或者iphoneos
if is_plat("macosx", "iphoneos") then
add_mxflags("-framework Foundation")
add_ldflags("-framework Foundation")
end
目前支持的平台有:
- windows
- cross
- linux
- macosx
- android
- iphoneos
- watchos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扩展添加自己的平台,甚至直接指定自己的平台名:
$ xmake f -p other --sdk=...
如果指定的平台名不存在,就会自动切到cross
平台进行交叉编译,但是缺可以通过is_plat("other")
来判断自己的平台逻辑。
is_host
判断当前主机环境的操作系统
有些编译平台是可以在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构建的,例如:android的ndk就支持linux,macOS还有windows环境。
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区分当前是在哪个系统环境下进行的构建。
-- 如果当前主机环境是windows
if is_host("windows") then
add_includes("C:\\includes")
else
add_includes("/usr/includess")
end
目前支持的主机环境有:
- windows
- linux
- macosx
你也可以通过$(host)内置变量或者os.host接口,来进行获取
is_mode
判断当前编译模式
用于检测编译配置:xmake f -m debug
编译模式的类型并不是内置的,可以自由指定,一般指定:debug
, release
, profile
这些就够用了,当然你也可以在xmake.lua使用其他模式名来判断。
-- 如果当前编译模式是debug
if is_mode("debug") then
-- 添加DEBUG编译宏
add_defines("DEBUG")
-- 启用调试符号
set_symbols("debug")
-- 禁用优化
set_optimize("none")
end
-- 如果是release或者profile模式
if is_mode("release", "profile") then
-- 如果是release模式
if is_mode("release") then
-- 隐藏符号
set_symbols("hidden")
-- strip所有符号
set_strip("all")
-- 忽略帧指针
add_cxflags("-fomit-frame-pointer")
add_mxflags("-fomit-frame-pointer")
-- 如果是profile模式
else
-- 启用调试符号
set_symbols("debug")
end
-- 添加扩展指令集
add_vectorexts("sse2", "sse3", "ssse3", "mmx")
end
is_kind
判断当前编译类型
判断当前是否编译的是动态库还是静态库,用于检测编译配置:xmake f -k [static|shared]
一般用于如下场景:
target("test")
-- 通过配置设置目标的kind
set_kind("$(kind)")
add_files("src/*c")
-- 如果当前编译的是静态库,那么添加指定文件
if is_kind("static") then
add_files("src/xxx.c")
end
编译配置的时候,可手动切换,编译类型:
# 编译静态库
$ xmake f -k static
$ xmake
# 编译动态库
$ xmake f -k shared
$ xmake
is_option
判断选项是否启用
用于检测自定义的编译配置选型:xmake f --xxxx=y
如果某个自动检测选项、手动设置选项被启用,那么可以通过is_option
接口来判断,例如:
-- 如果手动启用了xmake f --demo=y 选项
if is_option("demo") then
-- 编译demo目录下的代码
add_subdirs("src/demo")
end
全局接口
全局接口影响整个工程描述,被调用后,后面被包含进来的所有子xmake.lua
都会受影响。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includes | 添加子工程文件和目录 | >= 2.1.5 |
set_modes | 设置支持的编译模式 | >= 2.1.2 |
set_project | 设置工程名 | >= 2.0.1 |
set_version | 设置工程版本 | >= 2.0.1 |
set_xmakever | 设置最小xmake版本 | >= 2.1.1 |
add_subdirs | 添加子工程目录 | >= 1.0.1 |
add_subfiles | 添加子工程文件 | >= 1.0.1 |
add_moduledirs | 添加模块目录 | >= 2.1.5 |
add_plugindirs | 添加插件目录 | >= 2.0.1 |
add_packagedirs | 添加包目录 | >= 2.0.1 |
includes
添加子工程文件和目录
同时支持子工程文件和目录的添加,用于替代add_subdirs和add_subfiles接口。
set_modes
设置支持的编译模式
这个是可选接口,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目前仅用于对工程增加更加细致的描述信息,方便vs工程的多模式生成,以及其他xmake插件中获取模式信息。
例如:
set_modes("debug", "release")
如果设置了这个,xmake就知道当前工程支持哪些编译模式,这样生成vs工程文件的时候,只需要:
$ xmake project -k vs2017
不再需要额外手动指定需要的编译模式了,此外其他一些想要获取工程信息的插件,也许也会需要这些设置信息。
当然,对于is_mode接口,set_modes
不是必须的,就算不设置,也是可以通过is_mode
正常判断当前的编译模式。
set_project
设置工程名
设置工程名,在doxygen自动文档生成插件、工程文件生成插件中会用到,一般设置在xmake.lua的最开头,当然放在其他地方也是可以的
-- 设置工程名
set_project("tbox")
-- 设置工程版本
set_version("1.5.1")
set_version
设置工程版本
设置项目版本,可以放在xmake.lua任何地方,一般放在最开头,例如:
set_version("1.5.1")
以tbox为例,如果调用set_config_header设置了config.h
,那么会自动生成如下宏:
// version
#define TB_CONFIG_VERSION "1.5.1"
#define TB_CONFIG_VERSION_MAJOR 1
#define TB_CONFIG_VERSION_MINOR 5
#define TB_CONFIG_VERSION_ALTER 1
#define TB_CONFIG_VERSION_BUILD 201510220917
2.1.7版本支持buildversion的配置:
set_version("1.5.1", {build = "%Y%m%d%H%M"})
set_xmakever
设置最小xmake版本
用于处理xmake版本兼容性问题,如果项目的xmake.lua
,通过这个接口设置了最小xmake版本支持,那么用户环境装的xmake低于要求的版本,就会提示错误。
一般情况下,建议默认对其进行设置,这样对用户比较友好,如果xmake.lua
中用到了高版本的api接口,用户那边至少可以知道是否因为版本不对导致的构建失败。
设置如下:
-- 设置最小版本为:2.1.0,低于此版本的xmake编译此工程将会提示版本错误信息
set_xmakever("2.1.0")
add_subdirs
添加子工程目录
每个子工程对应一个xmake.lua
的工程描述文件。
虽然一个xmake.lua
也可以描述多个子工程模块,但是如果工程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适当的模块化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add_subdirs
了,将每个子模块放到不同目录中,并为其建立一个新的xmake.lua
独立去维护它,例如:
./tbox
├── src
│ ├── demo
│ │ └── xmake.lua (用来描述测试模块)
│ └── tbox
│ └── xmake.lua(用来描述libtbox库模块)
└── xmake.lua(用该描述通用配置信息,以及对子模块的维护)
在tbox/xmake.lua
中通过add_subdirs
将拥有xmale.lua
的子模块的目录,添加进来,就可以了,例如:
-- 添加libtbox库模块目录
add_subdirs("src/tbox")
-- 如果xmake f --demo=y,启用了demo模块,那么包含demo目录
if is_option("demo") then
add_subdirs("src/demo")
end
默认情况下,xmake会去编译在所有xmake.lua中描述的所有target目标,如果只想编译指定目标,可以执行:
# 仅仅编译tbox库模块
$ xmake build tbox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子xmake.lua
中所有的路径设置都是相对于当前这个子xmake.lua
所在的目录的,都是相对路径,这样方便维护
add_subfiles
添加子工程文件
add_subfiles
的作用与add_subdirs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接口直接指定xmake.lua
文件所在的路径,而不是目录,例如:
add_subfiles("src/tbox/xmake.lua")
add_moduledirs
添加模块目录
xmake内置的扩展模块都在xmake/modules
目录下,可通过import来导入他们,如果自己在工程里面实现了一些扩展模块,
可以放置在这个接口指定的目录下,import也就会能找到,并且优先进行导入。
例如定义一个find_openssl.lua
的扩展模块,用于扩展内置的lib.detect.find_package接口,则只需要将它放置在:
projectdir/xmake/modules/detect/packages/find_openssl.lua
然后在工程xmake.lua
下指定这个模块目录,find_package
就可以自动找到了:
add_moduledirs("projectdir/xmake/modules")
add_plugindirs
添加插件目录
xmake内置的插件都是放在xmake/plugins
目录下,但是对于用户自定义的一些特定工程的插件,如果不想放置在xmake安装目录下,那么可以在xmake.lua
中进行配置指定的其他插件路径。
-- 将当前工程下的plugins目录设置为自定义插件目录
add_plugindirs("$(projectdir)/plugins")
这样,xmake在编译此工程的时候,也就加载这些插件。
add_packagedirs
添加包目录
通过设置依赖包目录,可以方便的集成一些第三方的依赖库,以tbox工程为例,其包目录如下:
tbox.pkg
- base.pkg
- zlib.pkg
- polarssl.pkg
- openssl.pkg
- mysql.pkg
- pcre.pkg
- ...
如果要让当前工程识别加载这些包,首先要指定包目录路径,例如:
add_packagedirs("pkg")
指定好后,就可以在target作用域中,通过add_packages接口,来添加集成包依赖了,例如:
target("tbox")
add_packages("zlib", "polarssl", "pcre", "mysql")
工程目标
定义和设置子工程模块,每个target
对应一个子工程,最后会生成一个目标程序,有可能是可执行程序,也有可能是库模块。
target的接口,都是可以放置在target外面的全局作用域中的,如果在全局中设置,那么会影响所有子工程target。
例如:
-- 会同时影响test和test2目标
add_defines("DEBUG")
target("test")
add_files("*.c")
target("test2")
add_files("*.c")
target
域是可以重复进入来实现分离设置的。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target | 定义工程目标 | >= 1.0.1 |
target_end | 结束定义工程目标 | >= 2.1.1 |
set_kind | 设置目标编译类型 | >= 1.0.1 |
set_strip | 设置是否strip信息 | >= 1.0.1 |
set_default | 设置是否为默认构建安装目标 | >= 2.1.3 |
set_options | 设置关联选项 | >= 1.0.1 |
set_symbols | 设置符号信息 | >= 1.0.1 |
set_basename | 设置目标文件名 | >= 2.1.2 |
set_warnings | 设置警告级别 | >= 1.0.1 |
set_optimize | 设置优化级别 | >= 1.0.1 |
set_languages | 设置代码语言标准 | >= 1.0.1 |
set_headerdir | 设置头文件安装目录 | >= 1.0.1 |
set_targetdir | 设置生成目标文件目录 | >= 1.0.1 |
set_objectdir | 设置对象文件生成目录 | >= 1.0.1 |
add_imports | 为所有自定义脚本预先导入扩展模块 | >= 2.1.7 |
add_rules | 添加规则到目标 | >= 2.1.9 |
on_load | 自定义目标加载脚本 | >= 2.1.5 |
on_build | 自定义编译脚本 | >= 2.0.1 |
on_clean | 自定义清理脚本 | >= 2.0.1 |
on_package | 自定义打包脚本 | >= 2.0.1 |
on_install | 自定义安装脚本 | >= 2.0.1 |
on_uninstall | 自定义卸载脚本 | >= 2.0.1 |
on_run | 自定义运行脚本 | >= 2.0.1 |
before_build | 在构建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before_clean | 在清除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before_package | 在打包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before_install | 在安装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before_uninstall | 在卸载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before_run | 在运行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build | 在构建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clean | 在清除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package | 在打包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install | 在安装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uninstall | 在卸载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after_run | 在运行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 >= 2.0.1 |
set_config_h | 设置自动生成的配置头文件路径 | >= 1.0.1 < 2.1.5 已废弃 |
set_config_h_prefix | 设置自动生成的头文件中宏定义命名前缀 | >= 1.0.1 < 2.1.5 已废弃 |
set_config_header | 设置自动生成的配置头文件路径和前缀 | >= 2.1.5 |
set_pcheader | 设置c预编译头文件 | >= 2.1.5 |
set_pcxxheader | 设置c++预编译头文件 | >= 2.1.5 |
add_deps | 添加子工程目标依赖 | >= 1.0.1 |
add_links | 添加链接库名 | >= 1.0.1 |
add_files | 添加源代码文件 | >= 1.0.1 |
del_files | 从前面的源文件列表中删除指定文件 | >= 2.1.9 |
add_headers | 添加安装的头文件 | >= 1.0.1 |
add_linkdirs | 添加链接库搜索目录 | >= 1.0.1 |
add_rpathdirs | 添加运行时候动态链接库搜索目录 | >= 2.1.3 |
add_includedirs | 添加头文件搜索目录 | >= 1.0.1 |
add_defines | 添加宏定义 | >= 1.0.1 |
add_undefines | 取消宏定义 | >= 1.0.1 |
add_defines_h | 添加宏定义到头文件 | >= 1.0.1 |
add_undefines_h | 取消宏定义到头文件 | >= 1.0.1 |
add_cflags | 添加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cxflags | 添加c/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cxxflags | 添加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mflags | 添加obj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mxflags | 添加objc/obj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mxxflags | 添加obj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scflags | 添加swift编译选项 | >= 2.0.1 |
add_asflags | 添加汇编编译选项 | >= 2.0.1 |
add_gcflags | 添加go编译选项 | >= 2.1.1 |
add_dcflags | 添加dlang编译选项 | >= 2.1.1 |
add_rcflags | 添加rust编译选项 | >= 2.1.1 |
add_ldflags | 添加链接选项 | >= 1.0.1 |
add_arflags | 添加静态库归档选项 | >= 1.0.1 |
add_shflags | 添加动态库链接选项 | >= 1.0.1 |
add_cfunc | 添加单个c库函数检测 | >= 2.0.1 |
add_cxxfunc | 添加单个c++库函数检测 | >= 2.0.1 |
add_cfuncs | 添加c库函数检测 | >= 2.0.1 |
add_cxxfuncs | 添加c++库函数接口 | >= 2.0.1 |
add_packages | 添加包依赖 | >= 2.0.1 |
add_options | 添加关联选项 | >= 2.0.1 |
add_languages | 添加语言标准 | >= 1.0.1 |
add_vectorexts | 添加向量扩展指令 | >= 1.0.1 |
add_frameworks | 添加链接框架 | >= 2.1.1 |
add_frameworkdirs | 添加链接框架的搜索目录 | >= 2.1.5 |
target
定义工程目标
定义一个新的控制台工程目标,工程名为test
,最后生成的目标名也是test
。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可以重复调用这个api,进入target域修改设置
-- 定义目标demo,并进入demo设置模式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demo.c")
-- 定义和设置其他目标
target("other")
...
-- 重新进入demo目标域,添加test.c文件
target("demo")
add_files("src/test.c")
所有根域的设置,会全局影响所有target目标,但是不会影响option的定义。
-- 在根域对所有target添加-DDEBUG的宏定义,影响所有target(demo和test都会加上此宏定义)
add_defines("DEBUG")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demo.c")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test.c")
target_end
结束定义工程目标
这是一个可选的api,如果不调用,那么target("xxx")
之后的所有设置都是针对这个target进行的,除非进入其他target
, option
, task
域。
如果想设置完当前target
后,显示离开target
域,进入根域设置,那么可以通过这个api才操作,例如:
target("test")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c")
target_end()
-- 此处已在根域
-- ...
如果不调用这个api的话:
target("test")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c")
-- 此处还在上面target域中,之后的设置还是针对test进行的设置
-- ...
-- 这个时候才离开test,进入另外一个target域中
target("test2")
...
target:set_kind
设置目标编译类型
设置目标类型,目前支持的类型有:
值 | 描述 |
---|---|
binary | 二进制程序 |
static | 静态库程序 |
shared | 动态库程序 |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target:set_strip
设置是否strip信息
设置当前目标的strip模式,目前支持一下模式:
值 | 描述 |
---|---|
debug | 链接的时候,strip掉调试符号 |
all | 链接的时候,strip掉所有符号,包括调试符号 |
这个api一般在release模式下使用,可以生成更小的二进制程序。。
target("xxxx")
set_strip("all")
这个api不一定非得在target之后使用,如果没有target指定,那么将会设置到全局模式。。
target:set_default
设置是否为默认构建安装目标
这个接口用于设置给定工程目标是否作为默认构建,如果没有调用此接口进行设置,那么这个目标就是默认被构建的,例如:
target("test1")
set_default(false)
target("test2")
set_default(true)
target("test3")
...
上述代码的三个目标,在执行xmake
, xmake install
, xmake package
, xmake run
等命令的时候,如果不指定目标名,那么:
目标名 | 行为 |
---|---|
test1 | 不会被默认构建、安装、打包和运行 |
test2 | 默认构建、安装、打包和运行 |
test3 | 默认构建、安装、打包和运行 |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默认目标可以设置多个,运行的时候也会依次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xmake uninstall
和xmake clean
命令不受此接口设置影响,因为用户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喜欢清除和卸载所有。
如果不想使用默认的目标,那么可以手动指定需要构建安装的目标:
$ xmake build targetname
$ xmake install targetname
如果要强制构建安装所有目标,可以传入[-a|--all]
参数:
$ xmake build [-a|--all]
$ xmake install [-a|--all]
target:set_options
设置关联选项
添加选项依赖,如果通过option接口自定义了一些选项,那么只有在指定target
目标域下,添加此选项,才能进行关联生效。
-- 定义一个hello选项
option("hello")
set_default(false)
set_showmenu(true)
add_defines("HELLO_ENABLE")
target("test")
-- 如果hello选项被启用了,这个时候就会将-DHELLO_ENABLE宏应用到test目标上去
set_options("hello")
只有调用set_options
进行关联生效后,option 中定义的一些设置才会影响到此target
目标,例如:宏定义、链接库、编译选项等等
target:set_symbols
设置符号信息
设置目标的符号模式,如果当前没有定义target,那么将会设置到全局状态中,影响所有后续的目标。
目前主要支持一下几个级别:
值 | 描述 |
---|---|
debug | 添加调试符号 |
hidden | 设置符号不可见 |
这两个值也可以同时被设置,例如:
-- 添加调试符号, 设置符号不可见
set_symbols("debug", "hidden")
如果没有调用这个api,默认是禁用调试符号的。。
target:set_basename
设置目标文件名
默认情况下,生成的目标文件名基于target("name")
中配置的值,例如:
-- 目标文件名为:libxxx.a
target("xxx")
set_kind("static")
-- 目标文件名为:libxxx2.so
target("xxx2")
set_kind("shared")
默认的命名方式,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情况下的需求,但是如果有时候想要更加定制化目标文件名
例如,按编译模式和架构区分目标名,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这个接口,来设置:
target("xxx")
set_kind("static")
set_basename("xxx_$(mode)_$(arch)")
如果这个时候,编译配置为:xmake f -m debug -a armv7
,那么生成的文件名为:libxxx_debug_armv7.a
如果还想进一步定制目标文件的目录名,可参考:set_targetdir。
或者通过编写自定义脚本,实现更高级的逻辑,具体见:after_build和os.mv。
target:set_warnings
设置警告级别
设置当前目标的编译的警告级别,一般支持一下几个级别:
值 | 描述 | gcc/clang | msvc |
---|---|---|---|
none | 禁用所有警告 | -w | -W0 |
less | 启用较少的警告 | -W1 | -W1 |
more | 启用较多的警告 | -W3 | -W3 |
all | 启用所有警告 | -Wall | -W3 (-Wall too more warnings) |
error | 将所有警告作为编译错误 | -Werror | -WX |
这个api的参数是可以混合添加的,例如:
-- 启用所有警告,并且作为编译错误处理
set_warnings("all", "error")
如果当前没有目标,调用这个api将会设置到全局模式。。
target:set_optimize
设置优化级别
设置目标的编译优化等级,如果当前没有设置目标,那么将会设置到全局状态中,影响所有后续的目标。
目前主要支持一下几个级别:
值 | 描述 | gcc/clang | msvc |
---|---|---|---|
none | 禁用优化 | -O0 | -Od |
fast | 快速优化 | -O1 | default |
faster | 更快的优化 | -O2 | -Ox |
fastest | 最快运行速度的优化 | -O3 | -Ox -fp:fast |
smallest | 最小化代码优化 | -Os | -O1 |
aggressive | 过度优化 | -Ofast | -Ox -fp:fast |
例如:
-- 最快运行速度的优化
set_optimize("fastest")
target:set_languages
设置代码语言标准
设置目标代码编译的语言标准,如果当前没有目标存在,将会设置到全局模式中。。。
支持的语言标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
值 | 描述 |
---|---|
ansi | c语言标准: ansi |
c89 | c语言标准: c89 |
gnu89 | c语言标准: gnu89 |
c99 | c语言标准: c99 |
gnu99 | c语言标准: gnu99 |
cxx98 | c++语言标准: c++98 |
gnuxx98 | c++语言标准: gnu++98 |
cxx11 | c++语言标准: c++11 |
gnuxx11 | c++语言标准: gnu++11 |
cxx14 | c++语言标准: c++14 |
gnuxx14 | c++语言标准: gnu++14 |
cxx1z | c++语言标准: c++1z |
gnuxx1z | c++语言标准: gnu++1z |
cxx17 | c++语言标准: c++17 |
gnuxx17 | c++语言标准: gnu++17 |
c标准和c++标准可同时进行设置,例如:
-- 设置c代码标准:c99, c++代码标准:c++11
set_languages("c99", "cxx11")
并不是设置了指定的标准,编译器就一定会按这个标准来编译,毕竟每个编译器支持的力度不一样,但是xmake会尽最大可能的去适配当前编译工具的支持标准。。。 例如: windows下vs的编译器并不支持按c99的标准来编译c代码,只能支持到c89,但是xmake为了尽可能的支持它,所以在设置c99的标准后,xmake会强制按c++代码模式去编译c代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windows下编译c99的c代码问题。。 用户不需要去额外做任何修改。。
target:set_headerdir
设置头文件安装目录
设置头文件的输出目录,默认输出到build目录中。
target("test")
set_headerdir("$(buildir)/include")
对于需要安装哪些头文件,可参考add_headers接口。
target:set_targetdir
设置生成目标文件目录
设置目标程序文件的输出目录,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设置,默认会输出在build目录下
而build的目录可以在工程配置的时候,手动修改:
xmake f -o /tmp/build
修改成/tmp/build
后,目标文件默认输出到/tmp/build
下面。
而如果用这个接口去设置,就不需要每次敲命令修改了,例如:
target("test")
set_targetdir("/tmp/build")
如果显示设置了set_targetdir
, 那么优先选择set_targetdir
指定的目录为目标文件的输出目录。
target:set_objectdir
设置对象文件生成目录
设置目标target的对象文件(*.o/obj
)的输出目录,例如:
target("test")
set_objectdir("$(buildir)/.objs")
target:add_imports
为自定义脚本预先导入扩展模块
通常,我们在on_build等自定义脚本内部,可以通过import("core.base.task")
的方式导入扩展模块,
但是对于自定义脚本比较多的情况下,每个自定义脚本都重复导入一遍,非常的繁琐,那么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实现预先导入,例如:
target("tes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import("core.base.task")
import("core.project.project")
task.run("xxxx")
end)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import("core.base.task")
import("core.project.project")
task.run("xxxx")
end)
on_install(function (target)
import("core.base.task")
import("core.project.project")
task.run("xxxx")
end)
通过此接口可以简化为:
target("test")
add_imports("core.base.task", "core.project.projec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task.run("xxxx")
end)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task.run("xxxx")
end)
on_install(function (target)
task.run("xxxx")
end)
target:add_rules
添加规则到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预先设置规则支持的文件后缀,来扩展其他文件的构建支持:
-- 定义一个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rule("markdown")
set_extensions(".md", ".markdown")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os.cp(sourcefile, path.join(target:targetdir(), path.basename(sourcefile) .. ".html"))
end)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 使test目标支持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add_rules("markdown")
-- 添加markdown文件的构建
add_files("src/*.md")
add_files("src/*.markdown")
我们也可以指定应用局部文件到规则,具体使用见:add_files。
target:on_load
自定义目标加载脚本
在target初始化加载的时候,将会执行此脚本,在里面可以做一些动态的目标配置,实现更灵活的目标描述定义,例如:
target("tes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target:add("defines", "DEBUG", "TEST=\"hello\"")
target:add("linkdirs", "/usr/lib", "/usr/local/lib")
target:add({includedirs = "/usr/include", "links" = "pthread"})
end)
可以在on_load
里面,通过target:set
, target:add
来动态添加各种target属性。
target:on_build
自定义编译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默认的构建行为,实现自定义的编译过程,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这么做,除非确实需要做一些xmake默认没有提供的编译操作。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覆盖它,来自定义编译操作:
target("test")
-- 设置自定义编译脚本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print("build it")
end)
注:2.1.5版本之后,所有target的自定义脚本都可以针对不同平台和架构,分别处理,例如:
target("test")
on_build("iphoneos|arm*", function (target)
print("build for iphoneos and arm")
end)
其中如果第一个参数为字符串,那么就是指定这个脚本需要在哪个平台|架构
下,才会被执行,并且支持模式匹配,例如arm*
匹配所有arm架构。
当然也可以只设置平台,不设置架构,这样就是匹配指定平台下,执行脚本:
target("test")
on_build("windows", function (target)
print("build for windows")
end)
一旦对这个target目标设置了自己的build过程,那么xmake默认的构建过程将不再被执行。
target:on_clean
自定义清理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的xmake [c|clean}
的清理操作,实现自定义清理过程。
target("test")
-- 设置自定义清理脚本
on_clean(function (target)
-- 仅删掉目标文件
os.rm(target:targetfile())
end)
一些target接口描述如下:
target接口 | 描述 |
---|---|
target:name() | 获取目标名 |
target:targetfile() | 获取目标文件路径 |
target:get("kind") | 获取目标的构建类型 |
target:get("defines") | 获取目标的宏定义 |
target:get("xxx") | 其他通过 set_/add_ 接口设置的target信息,都可以通过此接口来获取 |
target:add("links", "pthread") | 添加目标设置 |
target:set("links", "pthread", "z") | 覆写目标设置 |
target:deps() | 获取目标的所有依赖目标 |
target:dep("depname") | 获取指定的依赖目标 |
target:sourcebatches() | 获取目标的所有源文件列表 |
target:on_package
自定义打包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的xmake [p|package}
的打包操作,实现自定义打包过程,如果你想对指定target打包成自己想要的格式,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自定义它。
这个接口还是挺实用的,例如,编译玩jni后,将生成的so,打包进apk包中。
-- 定义一个android app的测试demo
target("demo")
-- 生成动态库:libdemo.so
set_kind("shared")
-- 设置对象的输出目录,可选
set_objectdir("$(buildir)/.objs")
-- 每次编译完的libdemo.so的生成目录,设置为app/libs/armeabi
set_targetdir("libs/armeabi")
-- 添加jni的代码文件
add_files("jni/*.c")
-- 设置自定义打包脚本,在使用xmake编译完libdemo.so后,执行xmake p进行打包
-- 会自动使用ant将app编译成apk文件
--
on_package(function (target)
-- 使用ant编译app成apk文件,输出信息重定向到日志文件
os.run("ant debug")
end)
target:on_install
自定义安装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的xmake [i|install}
的安装操作,实现自定义安装过程。
例如,将生成的apk包,进行安装。
target("test")
-- 设置自定义安装脚本,自动安装apk文件
on_install(function (target)
-- 使用adb安装打包生成的apk文件
os.run("adb install -r ./bin/Demo-debug.apk")
end)
target:on_uninstall
自定义卸载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的xmake [u|uninstall}
的卸载操作,实现自定义卸载过程。
target("test")
on_uninstall(function (target)
...
end)
target:on_run
自定义运行脚本
覆盖target目标的xmake [r|run}
的运行操作,实现自定义运行过程。
例如,运行安装好的apk程序:
target("test")
-- 设置自定义运行脚本,自动运行安装好的app程序,并且自动获取设备输出信息
on_run(function (target)
os.run("adb shell am start -n com.demo/com.demo.DemoTest")
os.run("adb logcat")
end)
target:before_build
在构建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构建操作,只是在构建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build(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before_clean
在清理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清理操作,只是在清理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clean(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before_package
在打包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打包操作,只是在打包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package(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before_install
在安装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安装操作,只是在安装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install(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before_uninstall
在卸载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卸载操作,只是在卸载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uninstall(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before_run
在运行之前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运行操作,只是在运行之前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before_run(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after_build
在构建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构建操作,只是在构建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例如,对于ios的越狱开发,构建完程序后,需要用ldid
进行签名操作
target("test")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os.run("ldid -S %s", target:targetfile())
end)
target:after_clean
在清理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清理操作,只是在清理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一般可用于清理编译某target自动生成的一些额外的临时文件,这些文件xmake默认的清理规则可能没有清理到,例如:
target("test")
after_clean(function (target)
os.rm("$(buildir)/otherfiles")
end)
target:after_package
在打包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打包操作,只是在打包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after_package(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after_install
在安装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安装操作,只是在安装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after_install(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after_uninstall
在卸载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卸载操作,只是在卸载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after_uninstall(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after_run
在运行之后执行一些自定义脚本
并不会覆盖默认的运行操作,只是在运行之后增加一些自定义的操作。
target("test")
after_run(function (target)
print("")
end)
target:set_config_h
设置自动生成的配置头文件路径
2.1.5版本之后,此接口已废弃,请使用set_config_header。
如果你想在xmake配置项目成功后,或者自动检测某个选项通过后,把检测的结果写入配置头文件,那么需要调用这个接口来启用自动生成config.h
文件。
使用方式例如:
target("test")
-- 启用并设置需要自动生成的config.h文件路径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 设置自动检测生成的宏开关的名字前缀
set_config_h_prefix("TB_CONFIG")
当这个target中通过下面的这些接口,对这个target添加了相关的选项依赖、包依赖、接口依赖后,如果某依赖被启用,那么对应的一些宏定义配置,会自动写入被设置的config.h
文件中去。
这些接口,其实底层都用到了option选项中的一些检测设置,例如:
option("wchar")
-- 添加对wchar_t类型的检测
add_ctypes("wchar_t")
-- 如果检测通过,自动生成 TB_CONFIG_TYPE_HAVE_WCHAR的宏开关到config.h
add_defines_h("$(prefix)_TYPE_HAVE_WCHAR")
target("test")
-- 启用头文件自动生成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set_config_h_prefix("TB_CONFIG")
-- 添加对wchar选项的依赖关联,只有加上这个关联,wchar选项的检测结果才会写入指定的config.h中去
add_options("wchar")
target:set_config_h_prefix
设置自动生成的头文件中宏定义命名前缀
2.1.5版本之后,此接口已废弃,请使用set_config_header。
具体使用见:set_config_h
如果设置了:
target("test")
set_config_h_prefix("TB_CONFIG")
那么,选项中add_defines_h("$(prefix)_TYPE_HAVE_WCHAR")
的$(prefix)会自动被替换成新的前缀值。
target:set_config_header
设置自动生成的配置头文件路径和前缀
此接口是set_config_h和set_config_h_prefix的升级版本,2.1.5之后支持。
如果你想在xmake配置项目成功后,或者自动检测某个选项通过后,把检测的结果写入配置头文件,那么需要调用这个接口来启用自动生成config.h
文件。
使用方式例如:
target("test")
set_config_header("$(buildir)/config.h", {prefix = "TB_CONFIG"})
上面的代码,启用并设置需要自动生成的config.h文件路径,并且设置自动检测生成的宏开关的名字前缀:TB_CONFIG
, 当然这个前缀的设置是可选的。
target("test")
set_config_header("$(buildir)/config.h")
如果不设置前缀,将会自动根据target名生成一个唯一字串。
当这个target中通过下面的这些接口,对这个target添加了相关的选项依赖、包依赖、接口依赖后,如果某依赖被启用,那么对应的一些宏定义配置,会自动写入被设置的config.h
文件中去。
这些接口,其实底层都用到了option选项中的一些检测设置,例如:
option("wchar")
-- 添加对wchar_t类型的检测
add_ctypes("wchar_t")
-- 如果检测通过,自动生成 TB_CONFIG_TYPE_HAVE_WCHAR的宏开关到config.h
add_defines_h("$(prefix)_TYPE_HAVE_WCHAR")
target("test")
-- 启用头文件自动生成
set_config_header("$(buildir)/config.h", {prefix = "TB_CONFIG"})
-- 添加对wchar选项的依赖关联,只有加上这个关联,wchar选项的检测结果才会写入指定的config.h中去
add_options("wchar")
2.1.8 之后版本,支持针对每个局部配置文件,单独设置版本号,优先于全局的set_version,例如:
set_config_header("$(buildir)/config.h", {prefix = "TB_CONFIG", version = "2.1.8", build = "%Y%m%d%H%M"})
target:set_pcheader
设置c预编译头文件
xmake支持通过预编译头文件去加速c程序编译,目前支持的编译器有:gcc, clang和msvc。
使用方式如下:
target("test")
set_pcheader("header.h")
target:set_pcxxheader
设置c++预编译头文件
xmake支持通过预编译头文件去加速c++程序编译,目前支持的编译器有:gcc, clang和msvc。
使用方式如下:
target("test")
set_pcxxheader("header.h")
target:add_deps
添加子工程目标依赖
添加当前目标的依赖目标,编译的时候,会去优先编译依赖的目标,然后再编译当前目标。。。
target("test1")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test2")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demo")
-- 添加依赖目标:test1, test2
add_deps("test1", "test2")
-- 链接libtest1.a,libtest2.a
add_links("test1", "test2")
上面的例子,在编译目标demo的时候,需要先编译test1, test2目标,因为demo会去用到他们
2.1.5版本后,target会自动继承依赖目标中的配置和属性,不再需要额外调用add_links
, add_includedirs
和add_linkdirs
等接口去关联依赖目标了。
2.1.5版本之后,上述代码可简化为:
target("test1")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test2")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demo")
add_deps("test1", "test2") -- 会自动链接依赖目标
并且继承关系是支持级联的,例如:
target("library1")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c")
add_headers("inc1/*.h")
target("library2")
set_kind("static")
add_deps("library1")
add_files("*.c")
add_headers("inc2/*.h")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deps("library2")
如果我们还是想以前那样,并不想继承依赖target的任何配置,如何操作呢?这个在2.1.6版本中也对其进行了支持,通过:
add_deps("dep1", "dep2", {inherit = false})
通过显示设置inherit配置,来告诉xmake,这两个依赖的配置是否需要被继承,如果不设置,默认就是启用继承的。
target:add_links
添加链接库名
为当前目标添加链接库,一般这个要与add_linkdirs配对使用。
target("demo")
-- 添加对libtest.a的链接,相当于 -ltest
add_links("test")
-- 添加链接搜索目录
add_linkdirs("$(buildir)/lib")
target:add_files
添加源代码文件
用于添加目标工程的源文件,甚至库文件,目前支持的一些文件类型:
支持的源文件类型 | 描述 |
---|---|
.c/.cpp/.cc/.cxx | c++文件 |
.s/.S/.asm | 汇编文件 |
.m/.mm | objc文件 |
.swift | swift文件 |
.go | golang文件 |
.o/.obj | 对象文件 |
.a/.lib | 静态库文件,会自动合并库到目标程序 |
.rc | msvc的资源文件 |
其中通配符*
表示匹配当前目录下文件,而**
则匹配多级目录下的文件。
例如:
add_files("src/test_*.c")
add_files("src/xxx/**.cpp")
add_files("src/asm/*.S", "src/objc/**/hello.m")
add_files
的使用其实是相当灵活方便的,其匹配模式借鉴了premake的风格,但是又对其进行了改善和增强。
使得不仅可以匹配文件,还有可以在添加文件同时,过滤排除指定模式的一批文件。
例如:
-- 递归添加src下的所有c文件,但是不包括src/impl/下的所有c文件
add_files("src/**.c|impl/*.c")
-- 添加src下的所有cpp文件,但是不包括src/test.cpp、src/hello.cpp以及src下所有带xx_前缀的cpp文件
add_files("src/*.cpp|test.cpp|hello.cpp|xx_*.cpp")
其中分隔符|
之后的都是需要排除的文件,这些文件也同样支持匹配模式,并且可以同时添加多个过滤模式,只要中间用|
分割就行了。。
添加文件的时候支持过滤一些文件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后续根据不同开关逻辑添加文件提供基础。
为了使得描述上更加的精简,|
之后的过滤描述都是基于起一个模式:src/*.cpp
中*
之前的目录为基础的。
所以上面的例子后面过滤的都是在src下的文件,这个是要注意的。
2.1.6版本之后,对add_files
进行了改进,支持基于files更细粒度的编译选项控制,例如:
target("test")
add_defines("TEST1")
add_files("src/*.c")
add_files("test/*.c", "test2/test2.c", {defines = "TEST2", languages = "c99", includedirs = ".", cflags = "-O0"})
可以在add_files
的最后一个参数,传入一个配置table,去控制指定files的编译选项,里面的配置参数跟target的一致,并且这些文件还会继承target的通用配置-DTEST1
。
2.1.9版本之后,支持添加未知的代码文件,通过设置rule自定义规则,实现这些文件的自定义构建,例如:
target("test")
-- ...
add_files("src/test/*.md", {rule = "markdown"})
关于自定义构建规则的使用说明,详细见:构建规则。
并且在2.1.9版本之后,可以通过force参数来强制禁用cxflags,cflags等编译选项的自动检测,直接传入编译器,哪怕编译器有可能不支持,也会设置:
add_files("src/*.c", {force = {cxflags = "-DTEST", mflags = "-framework xxx"}})
target:del_files
从前面的源代码文件列表中删除指定文件
通过此接口,可以从前面add_files接口添加的文件列表中,删除指定的文件,例如:
target("test")
add_files("src/*.c")
del_files("src/test.c")
上面的例子,可以从src
目录下添加除test.c
以外的所有文件,当然这个也可以通过add_files("src/*.c|test.c")
来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更加灵活。
例如,我们可以条件判断来控制删除哪些文件,并且此接口也支持add_files的匹配模式,过滤模式,进行批量移除。
target("test")
add_files("src/**.c")
del_files("src/test*.c")
del_files("src/subdir/*.c|xxx.c")
if is_plat("iphoneos") then
add_files("xxx.m")
end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add_files
和del_files
是根据调用顺序,进行顺序添加和删除的,并且通过del_files("src/subdir/*.c|xxx.c")
删除一批文件,
并且排除src/subdir/xxx.c
(就是说,不删除这个文件)。
target:add_headers
添加安装的头文件
安装指定的头文件到build目录,如果设置了set_headerdir, 则输出到指定目录。
安装规则的语法跟add_files类似,例如:
-- 安装tbox目录下所有的头文件(忽略impl目录下的文件),并且按()指定部分作为相对路径,进行安装
add_headers("../(tbox/**.h)|**/impl/**.h")
target:add_linkdirs
添加链接库搜索目录
设置链接库的搜索目录,这个接口的使用方式如下:
target("test")
add_linkdirs("$(buildir)/lib")
此接口相当于gcc的-Lxxx
链接选项。
一般他是与add_links配合使用的,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add_ldflags或者add_shflags接口来添加,也是可以的。
如果不想在工程中写死,可以通过:xmake f --linkdirs=xxx
或者xmake f --ldflags="-L/xxx"
的方式来设置,当然这种手动设置的目录搜索优先级更高。
target:add_rpathdirs
添加程序运行时动态库的加载搜索目录
通过add_linkdirs设置动态库的链接搜索目录后,程序被正常链接,但是在linux平台想要正常运行编译后的程序,会报加载动态库失败。
因为没找到动态库的加载目录,想要正常运行依赖动态库的程序,需要设置LD_LIBRARY_PATH
环境变量,指定需要加载的动态库目录。
但是这种方式是全局的,影响太广,更好的方式是通过-rpath=xxx
的链接器选项,在链接程序的时候设置好需要加载的动态库搜索路径,而xmake对其进行了封装,通过add_rpathdirs
更好的处理跨平台问题。
具体使用如下: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linkdirs("$(buildir)/lib")
add_rpathdirs("$(buildir)/lib")
只需要在链接的时候,在设置下rpath目录就好了,虽然也可以通过add_ldflags("-Wl,-rpath=xxx")
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是这个接口更加通用。
内部会对不同平台进行处理,像在macOS下,是不需要-rpath
设置的,也是可以正常加载运行程序,因此针对这个平台,xmake内部会直接忽略器设置,避免链接报错。
而在为dlang程序进行动态库链接时,xmake会自动处理成-L-rpath=xxx
来传入dlang的链接器,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使用add_ldflags
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不同平台和编译器问题。
2.1.7版本对这个接口进行了改进,支持:@loader_path
, @executable_path
和 $ORIGIN
的内置变量,来指定程序的加载目录,它们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是为了同时兼容macho, elf。
例如: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linkdirs("$(buildir)/lib")
add_rpathdirs("@loader_path/lib")
指定test程序加载当前执行目录下lib/*.[so|dylib]
的动态库文件,这将有助于提升程序的可移植性,不用写死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导致程序和目录切换引起程序加载动态库失败。
target:add_includedirs
添加头文件搜索目录
设置头文件的搜索目录,这个接口的使用方式如下:
target("test")
add_includedirs("$(buildir)/include")
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add_cxflags或者add_mxflags等接口来设置,也是可以的。
如果不想在工程中写死,可以通过:xmake f --includedirs=xxx
或者xmake f --cxflags="-I/xxx"
的方式来设置,当然这种手动设置的目录搜索优先级更高。
target:add_defines
添加宏定义
add_defines("DEBUG", "TEST=0", "TEST2=\"hello\"")
相当于设置了编译选项:
-DDEBUG -DTEST=0 -DTEST2=\"hello\"
target:add_undefines
取消宏定义
add_undefines("DEBUG")
相当于设置了编译选项:-UDEBUG
在代码中相当于:#undef DEBUG
target:add_defines_h
添加宏定义到头文件
添加宏定义到config.h
配置文件,config.h
的设置,可参考set_config_h接口。
target:add_undefines_h
取消宏定义到头文件
在config.h
配置文件中通过undef
禁用宏定义,config.h
的设置,可参考set_config_h接口。
target:add_cflags
添加c编译选项
仅对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cflags("-g", "-O2", "-DDEBUG")
所有选项值都基于gcc的定义为标准,如果其他编译器不兼容(例如:vc),xmake会自动内部将其转换成对应编译器支持的选项值。 用户无需操心其兼容性,如果其他编译器没有对应的匹配值,那么xmake会自动忽略器设置。
在2.1.9版本之后,可以通过force参数来强制禁用flags的自动检测,直接传入编译器,哪怕编译器有可能不支持,也会设置:
add_cflags("-g", "-O2", {force = true})
target:add_cxflags
添加c/c++编译选项
同时对c/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target:add_cxxflags
添加c++编译选项
仅对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target:add_mflags
添加objc编译选项
仅对obj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mflags("-g", "-O2", "-DDEBUG")
在2.1.9版本之后,可以通过force参数来强制禁用flags的自动检测,直接传入编译器,哪怕编译器有可能不支持,也会设置:
add_mflags("-g", "-O2", {force = true})
target:add_mxflags
添加objc/objc++编译选项
同时对objc/obj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mxflags("-framework CoreFoundation")
target:add_mxxflags
添加objc++编译选项
仅对objc++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mxxflags("-framework CoreFoundation")
target:add_scflags
添加swift编译选项
对swift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scflags("xxx")
target:add_asflags
添加汇编编译选项
对汇编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asflags("xxx")
target:add_gcflags
添加go编译选项
对golang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gcflags("xxx")
target:add_dcflags
添加dlang编译选项
对dlang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dcflags("xxx")
target:add_rcflags
添加rust编译选项
对rust代码添加编译选项
add_rcflags("xxx")
target:add_ldflags
添加链接选项
添加静态链接选项
add_ldflags("-L/xxx", "-lxxx")
target:add_arflags
添加静态库归档选项
影响对静态库的生成
add_arflags("xxx")
target:add_shflags
添加动态库链接选项
影响对动态库的生成
add_shflags("xxx")
target:add_cfunc
添加单个c库函数检测
与add_cfuncs类似,只是仅对单个函数接口进行设置,并且仅对target
域生效,option
中不存在此接口。
此接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config.h
中更加高度定制化的生成宏开关,例如:
target("demo")
-- 设置和启用config.h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set_config_h_prefix("TEST")
-- 仅通过参数一设置模块名前缀
add_cfunc("libc", nil, nil, {"sys/select.h"}, "select")
-- 通过参数三,设置同时检测链接库:libpthread.a
add_cfunc("pthread", nil, "pthread", "pthread.h", "pthread_create")
-- 通过参数二设置接口别名
add_cfunc(nil, "PTHREAD", nil, "pthread.h", "pthread_create")
生成的结果如下:
#ifndef TEST_H
#define TEST_H
// 宏命名规则:$(prefix)前缀 _ 模块名(如果非nil)_ HAVE _ 接口名或者别名 (大写)
#define TEST_LIBC_HAVE_SELECT 1
#define TEST_PTHREAD_HAVE_PTHREAD_CREATE 1
#define TEST_HAVE_PTHREAD 1
#endif
如果要更加灵活的函数检测,可以通过lib.detect.has_cfuncs在自定义脚本中实现。
target:add_cxxfunc
添加单个c++库函数检测
与add_cfunc类似,只是检测的函数接口是c++函数。
target:add_cfuncs
添加c库函数检测
此接口是target
和option
共用的接口,但是接口行为稍有不同。
接口域 | 描述 | 例子 |
---|---|---|
target | 头文件、链接库和函数接口同时指定 | add_cfuncs("libc", nil, {"signal.h", "setjmp.h"}, "signal", "setjmp", "sigsetjmp{sigjmp_buf buf; sigsetjmp(buf, 0);}", "kill") |
option | 仅指定函数接口,头文件依赖add_cincludes等独立接口 | add_cincludes("setjmp.h") add_cfuncs("sigsetjmp") |
对于option
,这个接口的使用很简单,跟add_cincludes类似,例如:
option("setjmp")
set_default(false)
add_cincludes("setjmp.h")
add_cfuncs("sigsetjmp", "setjmp")
add_defines("HAVE_SETJMP")
target("test")
add_options("setjmp")
此选项检测是否存在setjmp
的一些接口,如果检测通过那么test
目标程序将会加上HAVE_SETJMP
的宏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option
中使用此接口检测依赖函数,需要同时使用独立的add_cincludes增加头文件搜索路径,指定add_links链接库(可选),否则检测不到指定函数。
并且某些头文件接口是通过宏开关分别定义的,那么检测的时候最好通过add_defines带上依赖的宏开关。
对于target
,此接口可以同时设置:依赖的头文件、依赖的链接模块、依赖的函数接口,保证检测环境的完整性,例如:
target("test")
-- 添加libc库接口相关检测
-- 第一个参数:模块名,用于最后的宏定义前缀生成
-- 第二个参数:链接库
-- 第三个参数:头文件
-- 之后的都是函数接口列表
add_cfuncs("libc", nil, {"signal.h", "setjmp.h"}, "signal", "setjmp", "sigsetjmp{sigjmp_buf buf; sigsetjmp(buf, 0);}", "kill")
-- 添加pthread库接口相关检测,同时指定需要检测`libpthread.a`链接库是否存在
add_cfuncs("posix", "pthread", "pthread.h", "pthread_mutex_init",
"pthread_create",
"pthread_setspecific",
"pthread_getspecific",
"pthread_key_create",
"pthread_key_delete")
设置test
目标,依赖这些接口,构建时会预先检测他们,并且如果通过set_config_h接口设置的自动生成头文件:config.h
那么,检测结果会自动加到对应的config.h
上去,这也是option
没有的功能,例如:
#define TB_CONFIG_LIBC_HAVE_SIGNAL 1
#define TB_CONFIG_LIBC_HAVE_SETJMP 1
#define TB_CONFIG_LIBC_HAVE_SIGSETJMP 1
#define TB_CONFIG_LIBC_HAVE_KILL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MUTEX_INIT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CREATE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SETSPECIFIC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GETSPECIFIC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KEY_CREATE 1
#define TB_CONFIG_POSIX_HAVE_PTHREAD_KEY_DELETE 1
由于,不同头文件中,函数的定义方式不完全相同,例如:宏函数、静态内联函数、extern函数等。
要想完全检测成功,检测语法上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下面是一些语法规则:
检测语法 | 例子 |
---|---|
纯函数名 | sigsetjmp |
单行调用 | sigsetjmp((void*)0, 0) |
函数块调用 | sigsetjmp{sigsetjmp((void*)0, 0);} |
函数块 + 变量 | sigsetjmp{int a = 0; sigsetjmp((void*)a, a);} |
target:add_cxxfuncs
添加c++库函数检测
与add_cfuncs类似,只是检测的函数接口是c++函数。
target:add_options
添加关联选项
这个接口跟set_options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此处是追加选项,而set_options每次设置会覆盖先前的设置。
target:add_packages
添加包依赖
在target作用域中,添加集成包依赖,例如:
target("test")
add_packages("zlib", "polarssl", "pcre", "mysql")
这样,在编译test目标时,如果这个包存在的,将会自动追加包里面的宏定义、头文件搜索路径、链接库目录,也会自动链接包中所有库。
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单独调用add_links,add_includedirs, add_ldflags等接口,来配置依赖库链接了。
对于如何设置包搜索目录,可参考:add_packagedirs 接口
target:add_languages
添加语言标准
与set_languages类似,唯一区别是这个接口不会覆盖掉之前的设置,而是追加设置。
target:add_vectorexts
添加向量扩展指令
添加扩展指令优化选项,目前支持以下几种扩展指令集:
add_vectorexts("mmx")
add_vectorexts("neon")
add_vectorexts("avx", "avx2")
add_vectorexts("sse", "sse2", "sse3", "ssse3")
如果当前设置的指令集编译器不支持,xmake会自动忽略掉,所以不需要用户手动去判断维护,只需要将你需要的指令集全部设置上就行了。
target:add_frameworks
添加链接框架
目前主要用于ios
和macosx
平台的objc
和swift
程序,例如:
target("test")
add_frameworks("Foundation", "CoreFoundation")
当然也可以使用add_mxflags和add_ldflags来设置,不过比较繁琐,不建议这样设置。
target("test")
add_mxflags("-framework Foundation", "-framework CoreFoundation")
add_ldflags("-framework Foundation", "-framework CoreFoundation")
如果不是这两个平台,这些设置将会被忽略。
target:add_frameworkdirs
添加链接框架搜索目录
对于一些第三方framework,那么仅仅通过add_frameworks是没法找到的,还需要通过这个接口来添加搜索目录。
target("test")
add_frameworks("MyFramework")
add_frameworkdirs("/tmp/frameworkdir", "/tmp/frameworkdir2")
选项定义
定义和设置选项开关,每个option
对应一个选项,可用于自定义编译配置选项、开关设置。
除了target
以外的所有域接口,例如option
,task
等的接口,默认不能放置在外面的全局作用域中的(除非部分跟target共用的接口除外)。
如果要设置值影响所有option
,task
等选项,可以通过匿名全局域来设置。
例如:
-- 进入option的匿名全局域,里面的设置会同时影响test和test2选项
option()
add_defines("DEBUG")
option("test")
-- ...
-- 尽量保持缩进,因为这个之后的所有设置,都是针对test选项的
option("test2")
-- ...
option
域是可以重复进入来实现分离设置的,如果要显示离开当前选项的作用域设置,可以手动调用option_end接口。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option | 定义选项 | >= 2.0.1 |
option_end | 结束定义选项 | >= 2.1.1 |
add_deps | 添加选项依赖 | >= 2.1.5 |
before_check | 选项检测之前执行此脚本 | >= 2.1.5 |
on_check | 自定义选项检测脚本 | >= 2.1.5 |
after_check | 选项检测之后执行此脚本 | >= 2.1.5 |
set_values | 设置选项值列表 | >= 2.1.9 |
set_default | 设置默认值 | >= 2.0.1 |
set_showmenu | 设置是否启用菜单显示 | >= 1.0.1 |
set_category | 设置选项分类,仅用于菜单显示 | >= 1.0.1 |
set_description | 设置菜单显示描述 | >= 1.0.1 |
add_links | 添加链接库检测 | >= 1.0.1 |
add_linkdirs | 添加链接库检测需要的搜索目录 | >= 1.0.1 |
add_rpathdirs | 添加运行时候动态链接库搜索目录 | >= 2.1.3 |
add_cincludes | 添加c头文件检测 | >= 1.0.1 |
add_cxxincludes | 添加c++头文件检测 | >= 1.0.1 |
add_ctypes | 添加c类型检测 | >= 1.0.1 |
add_cxxtypes | 添加c++类型检测 | >= 1.0.1 |
add_csnippet | 添加c代码片段检测 | >= 2.1.5 |
add_cxxsnippet | 添加c++代码片段检测 | >= 2.1.5 |
set_warnings | 设置警告级别 | >= 1.0.1 |
set_optimize | 设置优化级别 | >= 1.0.1 |
set_languages | 设置代码语言标准 | >= 1.0.1 |
add_includedirs | 添加头文件搜索目录 | >= 1.0.1 |
add_defines | 添加宏定义 | >= 1.0.1 |
add_undefines | 取消宏定义 | >= 1.0.1 |
add_defines_h | 添加宏定义到头文件 | >= 1.0.1 |
add_undefines_h | 取消宏定义到头文件 | >= 1.0.1 |
add_cflags | 添加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cxflags | 添加c/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cxxflags | 添加c++编译选项 | >= 1.0.1 |
add_mflags | 添加objc编译选项 | >= 2.0.1 |
add_mxflags | 添加objc/objc++编译选项 | >= 2.0.1 |
add_mxxflags | 添加objc++编译选项 | >= 2.0.1 |
add_scflags | 添加swift编译选项 | >= 2.1.1 |
add_asflags | 添加汇编编译选项 | >= 2.1.1 |
add_gcflags | 添加go编译选项 | >= 2.1.1 |
add_dcflags | 添加dlang编译选项 | >= 2.1.1 |
add_rcflags | 添加rust编译选项 | >= 2.1.1 |
add_ldflags | 添加链接选项 | >= 2.1.1 |
add_arflags | 添加静态库归档选项 | >= 2.1.1 |
add_shflags | 添加动态库链接选项 | >= 2.0.1 |
add_cfuncs | 添加c库函数检测 | >= 1.0.1 |
add_cxxfuncs | 添加c++库函数接口 | >= 1.0.1 |
add_languages | 添加语言标准 | >= 2.0.1 |
add_vectorexts | 添加向量扩展指令 | >= 2.0.1 |
add_frameworks | 添加链接框架 | >= 2.1.1 |
add_frameworkdirs | 添加链接框架 | >= 2.1.5 |
废弃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add_bindings | 添加正向关联选项,同步启用和禁用 | >= 2.0.1 < 2.1.5 |
add_rbindings | 添加逆向关联选项,同步启用和禁用 | >= 2.0.1 < 2.1.5 |
add_defines_if_ok |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添加宏定义 | >= 1.0.1 < 2.1.5 |
add_defines_h_if_ok |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添加宏定义到配置头文件 | >= 1.0.1 < 2.1.5 |
add_undefines_if_ok |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取消宏定义 | >= 1.0.1 < 2.1.5 |
add_undefines_h_if_ok |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在配置头文件中取消宏定义 | >= 1.0.1 < 2.1.5 |
option
定义选项
定义和设置选项开关,可用于自定义编译配置选项、开关设置。
例如,定义一个是否启用test的选项:
option("test")
set_default(false)
set_showmenu(true)
add_defines("TEST")
然后关联到指定的target中去:
target("demo")
add_options("test")
这样,一个选项就算定义好了,如果这个选项被启用,那么编译这个target的时候,就会自动加上-DTEST
的宏定义。
# 手动启用这个选项
$ xmake f --test=y
$ xmake
option_end
结束定义选项
这是一个可选api,显示离开选项作用域,用法和target_end类似。
option:add_deps
添加选项依赖
通过设置依赖,可以调整选项的检测顺序,一般用于on_check等检测脚本的调用时机。
option("small")
set_default(true)
on_check(function (option)
-- ...
end)
option("test")
add_deps("small")
set_default(true)
on_check(function (option)
if option:dep("small"):enabled() then
option:enable(false)
end
end)
当依赖的small选项检测完成后,通过判断small选项的状态,来控制test的选项状态。
option:before_check
选项检测之前执行此脚本
例如:在检测之前,通过find_package来查找包,将links
, includedirs
和linkdirs
等信息添加到option中去,
然后开始选项检测,通过后就会自动链接到target上。
option("zlib")
before_check(function (option)
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option:add(find_package("zlib"))
end)
option:on_check
自定义选项检测脚本
此脚本会覆盖内置的选项检测逻辑。
option("test")
add_deps("small")
set_default(true)
on_check(function (option)
if option:dep("small"):enabled() then
option:enable(false)
end
end)
如果test依赖的选项通过,则禁用test选项。
option:after_check
选项检测之后执行此脚本
在选项检测完成后,执行此脚本做一些后期处理,也可以在此时重新禁用选项:
option("test")
add_deps("small")
add_links("pthread")
after_check(function (option)
option:enable(false)
end)
option:set_values
设置选项值列表
仅用于xmake f --menu
的图形菜单配置时,提供选项值列表供用户快速选择使用,例如:
option("test")
set_default("b")
set_showmenu(true)
set_values("a", "b", "c")
效果图如下:
option:set_default
设置选项默认值
在没有通过xmake f --option=[y|n}
等命令修改选项值的时候,这个选项本身也是有个默认值的,可以通过这个接口来设置:
option("test")
-- 默认禁用这个选项
set_default(false)
选项的值不仅支持boolean类型,也可以是字符串类型,例如:
option("test")
set_default("value")
值类型 | 描述 | 配置 |
---|---|---|
boolean | 一般用作参数开关,值范围:true/false |
xmake f --optionname=[y/n/yes/no/true/false] |
string | 可以是任意字符串,一般用于模式判断 | xmake f --optionname=value |
如果是boolean
值的选项,可以通过is_option来进行判断,选项是否被启用。
如果是string
类型的选项,可以在内建变量中直接使用,例如:
-- 定义一个路径配置选项,默认使用临时目录
option("rootdir")
set_default("$(tmpdir)")
set_showmenu(true)
target("test")
-- 添加指定选项目录中的源文件
add_files("$(rootdir)/*.c")
其中,$(rootdir)
就是自定义的选项内建变量,通过手动配置,可以动态修改它的值:
$ xmake f --rootdir=~/projectdir/src
$ xmake
给这个rootdir
选项指定一个其他的源码目录路径,然后编译。
选项的检测行为:
default值 | 检测行为 |
---|---|
没有设置 | 优先手动配置修改,默认禁用,否则自动检测,可根据手动传入的值类型,自动切换boolean和string类型 |
false | 开关选项,不自动检测,默认禁用,可手动配置修改 |
true | 开关选项,不自动检测,默认启用,可手动配置修改 |
string类型 | 无开关状态,不自动检测,可手动配置修改,一般用于配置变量传递 |
option:set_showmenu
设置是否启用菜单显示
如果设置为true
,那么在xmake f --help
里面就会出现这个选项,也就能通过xmake f --optionname=xxx
进行配置,否则只能在xmake.lua
内部使用,无法手动配置修改。
option("test")
set_showmenu(true)
设置为启用菜单后,执行xmake f --help
可以看到,帮助菜单里面多了一项:
Options:
...
--test=TEST
option:set_category
设置选项分类,仅用于菜单显示
这个是个可选配置,仅用于在帮助菜单中,进行分类显示选项,同一类别的选项,会在同一个分组里面显示,这样菜单看起来更加的美观。
例如:
option("test1")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test")
option("test2")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test")
option("demo1")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demo")
option("demo2")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demo")
这里四个选项分别归类于两个分组:test
和demo
,那么显示的布局类似这样:
Options:
...
--test1=TEST1
--test2=TEST2
--demo1=DEMO1
--demo2=DEMO2
这个接口,仅仅是为了调整显示布局,更加美观而已,没其他用途。
在2.1.9版本中,可以通过category设置分级路径名set_category("root/submenu/submenu2")
,来配置xmake f --menu
的图形菜单界面,例如:
-- 'boolean' option
option("test1")
set_default(true)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root menu/test1")
-- 'choice' option with values: "a", "b", "c"
option("test2")
set_default("a")
set_values("a", "b", "c")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root menu/test2")
-- 'string' option
option("test3")
set_default("xx")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root menu/test3/test3")
-- 'number' option
option("test4")
set_default(6)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root menu/test4")
上述配置最后显示的菜单界面路径结构:
- root menu
- test1
- test2
- test3
- test3
- test4
效果图如下:
option:set_description
设置菜单显示描述
设置选项菜单显示时,右边的描述信息,用于帮助用户更加清楚的知道这个选项的用途,例如:
option("test")
set_default(false)
set_showmenu(true)
set_description("Enable or disable test")
生成的菜单内容如下:
Options:
...
--test=TEST Enable or disable test (default: false)
这个接口也支持多行显示,输出更加详细的描述信息,例如:
option("mode")
set_default("debug")
set_showmenu(true)
set_description("Set build mode",
" - debug",
" - release",
" - profile")
生成的菜单内容如下:
Options:
...
--mode=MODE Set build mode (default: debug)
- debug
- release
- profile
看到这个菜单,用户就能清楚地知道,定义的这个mode
选项的具体用处,以及如何使用了:
$ xmake f --mode=release
option:add_bindings
添加正向关联选项,同步启用和禁用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deps, on_check, after_check等接口代替。
绑定关联选项,例如我想在命令行中配置一个smallest
的参数:xmake f --smallest=y
这个时候,需要同时禁用多个其他的选项开关,来禁止编译多个模块,就是这个需求,相当于一个选项 与其他 多个选项之间 是有联动效应的。
而这个接口就是用来设置需要正向绑定的一些关联选项,例如:
-- 定义选项开关: --smallest=y|n
option("smallest")
-- 添加正向绑定,如果smallest被启用,下面的所有选项开关也会同步被启用
add_bindings("nozip", "noxml", "nojson")
option:add_rbindings
添加逆向关联选项,同步启用和禁用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deps, on_check, after_check等接口代替。
逆向绑定关联选项,被关联选项的开关状态是相反的。
-- 定义选项开关: --smallest=y|n
option("smallest")
-- 添加反向绑定,如果smallest被启用,下面的所有模块全部禁用
add_rbindings("xml", "zip", "asio", "regex", "object", "thread", "network", "charset", "database")
add_rbindings("zlib", "mysql", "sqlite3", "openssl", "polarssl", "pcre2", "pcre", "base")
需要注意的是,命令行配置是有顺序的,你可以先通过启用smallest禁用所有模块,然后添加其他选项,逐一启用。
例如:
-- 禁用所有模块,然后仅仅启用xml和zip模块
$ xmake f --smallest=y --xml=y --zip=y
option:add_links
添加链接库检测
如果指定的链接库检测通过,此选项将被启用,并且对应关联的target会自动加上此链接,例如:
option("pthread")
set_default(false)
add_links("pthread")
add_linkdirs("/usr/local/lib")
target("test")
add_options("pthread")
如果检测通过,test
目标编译的时候就会自动加上:-L/usr/local/lib -lpthread
编译选项
option:add_linkdirs
添加链接库检测时候需要的搜索目录
这个是可选的,一般系统库不需要加这个,也能检测通过,如果确实没找到,可以自己追加搜索目录,提高检测通过率。具体使用见:add_links
option:add_rpathdirs
添加程序运行时动态库的加载搜索目录
在选项通过检测后,会自动添加到对应的target上去,具体使用见:target.add_rpathdirs。
option:add_cincludes
添加c头文件检测
如果c头文件检测通过,此选项将被启用,例如:
option("pthread")
set_default(false)
add_cincludes("pthread.h")
add_defines("ENABLE_PTHREAD")
target("test")
add_options("pthread")
此选项检测是否存在pthread.h
的头文件,如果检测通过那么test
目标程序将会加上ENABLE_PTHREAD
的宏定义。
如果想要更加灵活的检测,可以通过lib.detect.has_cincludes在option.on_check中去实现。
option:add_cxxincludes
添加c++头文件检测
与add_cincludes类似,只是检测的头文件类型是c++头文件。
option:add_ctypes
添加c类型检测
如果c类型检测通过,此选项将被启用,例如:
option("wchar")
set_default(false)
add_cincludes("wchar_t")
add_defines("HAVE_WCHAR")
target("test")
add_options("wchar")
此选项检测是否存在wchar_t
的类型,如果检测通过那么test
目标程序将会加上HAVE_WCHAR
的宏定义。
如果想要更加灵活的检测,可以通过lib.detect.has_ctypes在option.on_check中去实现。
option:add_cxxtypes
添加c++类型检测
与add_ctypes类似,只是检测的类型是c++类型。
option:add_csnippet
添加c代码片段检测
如果现有的add_ctypes, add_cfuncs等不能满足当前的检测需求, 可以用这个接口实现更加定制化检测一些编译器特性检测,具体见: add_cxxsnippet。
option:add_cxxsnippet
添加c++代码片段检测
可以用这个接口实现更加定制化检测一些编译器特性检测,尤其是c++的各种特性的检测支持,例如:
option("constexpr")
add_cxxsnippet("constexpr int f(int x) { int sum=0; for (int i=0; i<=x; ++i) sum += i; return sum; } constexpr int x = f(5); static_assert(x == 15);")
上述代码,实现对c++的constexpr特性的检测,如果检测通过,则启用constexpr选项,当然这里只是个例子。
对于编译器特性的检测,有更加方便高效的检测模块,提供更强大的检测支持,具体见:compiler.has_features和detect.check_cxsnippets
如果想要更加灵活的检测,可以通过lib.detect.check_cxsnippets在option.on_check中去实现。
option:add_defines_if_ok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添加宏定义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defines接口代替。
检测选项通过后才会被设置,具体使用见add_cincludes中的例子。
option:add_defines_h_if_ok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添加宏定义到配置头文件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defines_h接口代替。
跟add_defines_if_ok类似,只是检测通过后,会在config.h
头文件中自动加上被设置的宏定义。
例如:
option("pthread")
set_default(false)
add_cincludes("pthread.h")
add_defines_h_if_ok("ENABLE_PTHREAD")
target("test")
add_options("pthread")
通过后,会在config.h
中加上:
#define ENABLE_PTHREAD 1
具体config.h
如何设置,见:set_config_h
option:add_undefines_if_ok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取消宏定义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undefines接口代替。
跟add_defines_if_ok类似,只是检测通过后,取消被设置的宏定义。
option:add_undefines_h_if_ok
如果检测选项通过,则在配置头文件中取消宏定义
2.1.5版本之后已废弃,请用add_undefines_h接口代替。
跟add_defines_h_if_ok类似,只是检测通过后,会在config.h
中取消被设置的宏定义。
#undef DEFINED_MACRO
具体config.h
如何设置,见:set_config_h
插件任务
xmake可以实现自定义任务或者插件,其两者的核心就是task
任务,其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的,xmake的插件都是用task
实现的。
本质上都是任务,只是set_category分类不同而已。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task | 定义插件或者任务 | >= 2.0.1 |
task_end | 结束定义插件或任务 | >= 2.1.1 |
set_menu | 设置任务菜单 | >= 2.0.1 |
set_category | 设置任务类别 | >= 2.0.1 |
on_run | 设置任务运行脚本 | >= 2.0.1 |
task
定义插件或者任务
task
域用于描述一个自定义的任务实现,与target和option同级。
例如,这里定义一个最简单的任务:
task("hello")
-- 设置运行脚本
on_run(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这个任务只需要打印hello xmake!
,那如何来运行呢?
由于这里没有使用set_menu设置菜单,因此这个任务只能再xmake.lua
的自定义脚本或者其他任务内部调用,例如:
target("test")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 导入task模块
import("core.project.task")
-- 运行hello任务
task.run("hello")
end)
在构建完test
目标后运行hello
任务。
task_end
结束定义插件或任务
这是一个可选api,显示离开选项作用域,用法和target_end类似。
task:set_menu
设置任务菜单
通过设置一个菜单,这个任务就可以开放给用户自己通过命令行手动调用,菜单的设置如下:
task("echo")
-- 设置运行脚本
on_run(function ()
-- 导入参数选项模块
import("core.base.option")
-- 初始化颜色模式
local modes = ""
for _, mode in ipairs({"bright", "dim", "blink", "reverse"}) do
if option.get(mode) then
modes = modes .. " " .. mode
end
end
-- 获取参数内容并且显示信息
cprint("${ %s%s }%s", option.get("color"), modes, table.concat(option.get("contents") or {}, " "))
end)
-- 设置插件的命令行选项,这里没有任何参数选项,仅仅显示插件描述
set_menu {
-- 设置菜单用法
usage = "xmake echo [options]"
-- 设置菜单描述
, description = "Echo the given info!"
-- 设置菜单选项,如果没有选项,可以设置为{}
, options =
{
-- 设置k模式作为key-only型bool参数
{'b', "bright", "k", nil, "Enable bright." }
, {'d', "dim", "k", nil, "Enable dim." }
, {'-', "blink", "k", nil, "Enable blink." }
, {'r', "reverse", "k", nil, "Reverse color." }
-- 菜单显示时,空白一行
, {}
-- 设置kv作为key-value型参数,并且设置默认值:black
, {'c', "color", "kv", "black", "Set the output color."
, " - red"
, " - blue"
, " - yellow"
, " - green"
, " - magenta"
, " - cyan"
, " - white" }
-- 设置`vs`作为values多值型参数,还有`v`单值类型
-- 一般放置在最后,用于获取可变参数列表
, {}
, {nil, "contents", "vs", nil, "The info contents." }
}
}
定义完这个任务后,执行xmake --help
,就会多出一个任务项来:
Tasks:
...
echo Echo the given info!
如果通过set_category设置分类为plugin
,那么这个任务就是一个插件了:
Plugins:
...
echo Echo the given info!
想要手动运行这个任务,可以执行:
$ xmake echo hello xmake!
就行了,如果要看这个任务定义的菜单,只需要执行:xmake echo [-h|--help]
,显示结果如下:
Usage: $xmake echo [options]
Echo the given info!
Options:
-v, --verbose Print lots of verbose information.
--backtrace Print backtrace information for debugging.
--profile Print performance data for debugging.
--version Print the version number and exit.
-h, --help Print this help message and exit.
-F FILE, --file=FILE Read a given xmake.lua file.
-P PROJECT, --project=PROJECT Change to the given project directory.
Search priority:
1. The Given Command Argument
2. The Envirnoment Variable: XMAKE_PROJECT_DIR
3. The Current Directory
-b, --bright Enable bright.
-d, --dim Enable dim.
--, --blink Enable blink.
-r, --reverse Reverse color.
-c COLOR, --color=COLOR Set the output color. (default: black)
- red
- blue
- yellow
- green
- magenta
- cyan
- white
contents ... The info contents.
其中菜单最开头的部分选项,是xmake内置的常用选项,基本上每个任务都会用到,不需要自己额外定义,简化菜单定义。
下面,我们来实际运行下这个任务,例如我要显示红色的hello xmake!
,只需要:
$ xmake echo -c red hello xmake!
也可以使用选项全名,并且加上高亮:
$ xmake echo --color=red --bright hello xmake!
最后面的可变参数列表,在run
脚本中通过option.get("contents")
获取,返回的是一个table
类型的数组。
task:set_category
设置任务类别
仅仅用于菜单的分组显示,当然插件默认会用plugin
,内置任务默认会用:action
,但也仅仅只是个约定。
你可以使用任何自己定义的名字,相同名字会分组归类到一起显示,如果设置为plugin
,就会显示到xmake的Plugins分组中去。
例如:
Plugins:
l, lua Run the lua script.
m, macro Run the given macro.
doxygen Generate the doxygen document.
project Generate the project file.
hello Hello xmake!
app2ipa Generate .ipa file from the given .app
echo Echo the given info!
如果没有调用这个接口设置分类,默认使用Tasks
分组显示,代表普通任务。
task:on_run
设置任务运行脚本
可以有两种设置方式,最简单的就是设置内嵌函数: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这种对于小任务很方便,也很简洁,但是对于大型任务就不太适用了,例如插件等,需要复杂的脚本支持。
这个时候就需要独立的模块文件来设置运行脚本,例如:
task("hello")
on_run("main")
这里的main
设置为脚本运行主入口模块,文件名为main.lua
,放在定义task
的xmake.lua
的同目录下,当然你可以起其他文件名。
目录结构如下:
projectdir
- xmake.lua
- main.lua
main.lua
里面内容如下:
function main(...)
print("hello xmake!")
end
就是一个简单的带main
主函数的脚本文件,你可以通过import导入各种扩展模块,实现复杂功能,例如:
-- 导入参数选项模块
import("core.base.option")
-- 入口函数
function main(...)
-- 获取参数内容
print("color: %s", option.get("color"))
end
你也可以在当前目录下,创建多个自定义的模块文件,通过import导入后使用,例如:
projectdir
- xmake.lua
- main.lua
- module.lua
module.lua
的内容如下:
-- 定义一个导出接口
function hello()
print("hello xmake!")
end
私有接口,通过_hello
带下滑线前缀命名,这样导入的模块就不会包含此接口,只在模块自身内部使用。
然后在main.lua
进行调用:
import("module")
function main(...)
module.hello()
end
其中,main(...)
中参数,是通过task.run
指定的,例如:
task.run("hello", {color="red"}, arg1, arg2, arg3)
里面的arg1, arg2
这些就是传入hello
任务main(...)
入口的参数列表,而{color="red"}
用来指定任务菜单中的参数选项。
更加详细的task.run
描述,见:task.run
构建规则
在2.1.9版本之后,xmake不仅原生内置支持多种语言文件的构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定义构建规则,让用户自己来实现复杂的未知文件构建。
我们可以通过预先设置规则支持的文件后缀,来扩展其他文件的构建支持:
-- 定义一个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rule("markdown")
set_extensions(".md", ".markdown")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os.cp(sourcefile, path.join(target:targetdir(), path.basename(sourcefile) .. ".html"))
end)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 使test目标支持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add_rules("markdown")
-- 添加markdown文件的构建
add_files("src/*.md")
add_files("src/*.markdown")
我们也可以指定某些零散的其他文件作为markdown规则来处理:
target("test")
-- ...
add_files("src/test/*.md.in", {rule = "markdown"})
通过add_files("*.md", {rule = "markdown"})
方式指定的规则,优先级高于add_rules("markdown")
设置的规则。
我们还可以实现规则的级联构建,例如在构建man规则后,继续调用markdown规则,实现级联构建:
rule("man")
add_imports("core.project.rule")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rule.build("markdown", target, sourcefile)
end)
对于有些文件,需要支持多文件构建生成单一对象的模式,可以通过on_build_all来实现:
rule("man")
on_build_all(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s)
-- build some source files
for _, sourcefile in ipairs(sourcefiles) do
-- ...
end
end)
target("test")
-- ...
add_files("src/test/*.doc.in", {rule = "man"})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rule | 定义规则 | >= 2.1.9 |
add_imports | 为所有自定义脚本预先导入扩展模块 | >= 2.1.9 |
set_extensions | 设置规则支持的文件扩展类型 | >= 2.1.9 |
on_build | 自定义编译脚本 | >= 2.1.9 |
on_clean | 自定义清理脚本 | >= 2.1.9 |
on_package | 自定义打包脚本 | >= 2.1.9 |
on_install | 自定义安装脚本 | >= 2.1.9 |
on_uninstall | 自定义卸载脚本 | >= 2.1.9 |
on_build_all | 自定义编译脚本, 实现多文件构建 | >= 2.1.9 |
on_clean_all | 自定义清理脚本,实现多文件清理 | >= 2.1.9 |
on_package_all | 自定义打包脚本,实现多文件打包 | >= 2.1.9 |
on_install_all | 自定义安装脚本,实现多文件安装 | >= 2.1.9 |
on_uninstall_all | 自定义卸载脚本,实现多文件卸载 | >= 2.1.9 |
rule_end | 结束定义规则 | >= 2.1.9 |
rule
定义规则
rule("markdown")
set_extensions(".md", ".markdown")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os.cp(sourcefile, path.join(target:targetdir(), path.basename(sourcefile) .. ".html"))
end)
rule:add_imports
为所有自定义脚本预先导入扩展模块
使用方式和说明请见:target:add_imports,用法相同。
rule:set_extensions
设置规则支持的文件扩展类型
通过设置支持的扩展文件类型,将规则应用于带这些后缀的文件上,例如:
-- 定义一个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rule("markdown")
set_extensions(".md", ".markdown")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os.cp(sourcefile, path.join(target:targetdir(), path.basename(sourcefile) .. ".html"))
end)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 使test目标支持markdown文件的构建规则
add_rules("markdown")
-- 添加markdown文件的构建
add_files("src/*.md")
add_files("src/*.markdown")
rule:on_build
自定义编译脚本
用于实现自定规则的构建脚本,每次处理一个源文件,例如:
rule("markdown")
on_build(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 generate sourcefile to sourcefile.html
end)
rule:on_clean
自定义清理脚本
用于实现自定规则的清理脚本,每次处理一个源文件,例如:
rule("markdown")
on_clean(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 remove sourcefile.html
end)
注:清理的文件可以通过源文件推算出来
rule:on_package
自定义打包脚本
用于实现自定规则的打包脚本,每次处理一个源文件,例如:
rule("markdown")
on_package(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 package sourcefile.html
end)
注:打包的文件可以通过源文件推算出来
rule:on_install
自定义安装脚本
用于实现自定规则的安装脚本,每次处理一个源文件,例如:
rule("markdown")
on_install(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 install sourcefile.html
end)
注:安装的文件可以通过源文件推算出来
rule:on_uninstall
自定义卸载脚本
用于实现自定规则的卸载脚本,每次处理一个源文件,例如:
rule("markdown")
on_uninstall(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
-- uninstall sourcefile.html
end)
注:卸载的文件可以通过源文件推算出来
rule:on_build_all
自定义编译脚本,一次处理多个源文件
大部分的自定义构建规则,每次都是处理单独一个文件,输出一个目标文件,例如:a.c => a.o
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同时输入多个源文件一起构建生成一个目标文件,例如:a.c b.c d.c => x.o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这个脚本来实现:
rule("markdown")
on_build_all(function (target, sourcefiles)
-- build some source files
for _, sourcefile in ipairs(sourcefiles) do
-- ...
end
end)
rule:on_clean_all
自定义清理脚本,一次处理多个源文件
可参考:on_clean 和 on_build_all,使用方式类似。
rule:on_package_all
自定义打包脚本,一次处理多个源文件
可参考:on_package 和 on_build_all,使用方式类似。
rule:on_install_all
自定义安装脚本,一次处理多个源文件
可参考:on_install 和 on_build_all,使用方式类似。
rule:on_uninstall_all
自定义卸载脚本,一次处理多个源文件
可参考:on_uninstall 和 on_build_all,使用方式类似。
rule_end
结束定义规则
这个是可选的,如果想要手动结束rule的定义,可以调用它:
rule("test")
-- ..
rule_end()
平台扩展
xmake除了内置的一些构建平台,还可以自己扩展自定义构建平台,可以将自己实现的平台放置在以下目录即可, xmake会自动检测并且加载他们:
平台目录 | 描述 |
---|---|
projectdir/.xmake/platforms | 当前工程的平台目录, 只对当前工程有效 |
globaldir/.xmake/platforms | 全局配置的平台目录,当前主机全局有效 |
installdir/xmake/platforms | xmake安装后内置的平台目录 |
用户可根据不同需求,将自定义的平台放置在对应的目录中。
平台的扩展定义,尽量不要放到工程xmake.lua
中去,新建一个单独的平台目录放置相关描述实现。
平台描述的目录结构:
platforms
- myplat1
- xmake.lua
- myplat2
- xmake.lua
其中xmake.lua
为每个平台的主描述文件,相当于入口描述。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platform | 定义平台 | >= 2.0.1 |
platform_end | 结束定义平台 | >= 2.1.1 |
set_os | 设置平台系统 | >= 2.0.1 |
set_menu | 设置平台菜单 | >= 2.0.1 |
set_hosts | 设置平台支持的主机环境 | >= 2.0.1 |
set_archs | 设置平台支持的架构环境 | >= 2.0.1 |
set_tooldirs | 设置平台工具的搜索目录 | >= 2.0.1 |
on_load | 设置加载平台环境配置脚本 | >= 2.0.1 |
on_check | 设置平台工具的检测脚本 | >= 2.0.1 |
on_install | 设置平台相关的工程目标安装脚本 | >= 2.0.5 |
on_uninstall | 设置平台相关的工程目标卸载脚本 | >= 2.0.5 |
platform
定义平台
自定义一个平台域,例如:
platform("iphoneos")
-- 设置操作系统
set_os("ios")
-- 设置主机环境
set_hosts("macosx")
-- 设置支持的架构
set_archs("armv7", "armv7s", "arm64", "i386", "x86_64")
-- 设置gcc, clang等平台相关工具的搜索目录
set_tooldirs("/usr/bin", "/usr/local/bin", "/opt/bin", "/opt/local/bin")
-- 设置gcc,clang等工具的检测脚本文件
on_check("check")
-- 设置平台初始化加载脚本文件,如果实现不复杂的话,可以使用内嵌函数
on_load("load")
-- 设置平台的帮助菜单
set_menu {
config =
{
{}
, {nil, "xcode_dir", "kv", "auto", "the xcode application directory" }
, {nil, "xcode_sdkver", "kv", "auto", "the sdk version for xcode" }
, {nil, "target_minver", "kv", "auto", "the target minimal version" }
, {}
, {nil, "mobileprovision","kv", "auto", "The Provisioning Profile File" }
, {nil, "codesign",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Indentity" }
, {nil, "entitlements",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Entitlements" }
}
, global =
{
{}
, {nil, "xcode_dir", "kv", "auto", "the xcode application directory" }
, {}
, {nil, "mobileprovision","kv", "auto", "The Provisioning Profile File" }
, {nil, "codesign",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Indentity" }
, {nil, "entitlements",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Entitlements" }
}
}
是在platforms
目录相关平台的xmake.lua
中编写,而不是在工程目录的xmake.lua
中。
platform_end
结束定义平台
这是一个可选api,显示离开选项作用域,用法和target_end类似。
set_os
设置平台系统
设置目标平台的操作系统,例如:ios
, android
, linux
, windows
等
platform("iphoneos")
set_os("ios")
这个一般用于在自定义脚本和插件开发中,core.platform.platform模块中进行访问,获取当前平台的操作系统。
set_menu
设置平台菜单
先给个设置的例子:
platform("iphoneos")
...
-- 设置平台的帮助菜单
set_menu {
config =
{
{}
, {nil, "xcode_dir", "kv", "auto", "the xcode application directory" }
, {nil, "xcode_sdkver", "kv", "auto", "the sdk version for xcode" }
, {nil, "target_minver", "kv", "auto", "the target minimal version" }
, {}
, {nil, "mobileprovision","kv", "auto", "The Provisioning Profile File" }
, {nil, "codesign",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Indentity" }
, {nil, "entitlements",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Entitlements" }
}
, global =
{
{}
, {nil, "xcode_dir", "kv", "auto", "the xcode application directory" }
, {}
, {nil, "mobileprovision","kv", "auto", "The Provisioning Profile File" }
, {nil, "codesign",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Indentity" }
, {nil, "entitlements", "kv", "auto", "The Code Signing Entitlements" }
}
}
其中config
组用来设置:xmake f --help
中的本地工程菜单,global
用来设置:xmake g --help
全局平台配置中的菜单。
具体设置格式可参考:task:set_menu。
set_hosts
设置平台支持的主机环境
用来设置当前目标平台支持主机构建环境,例如iphoneos
平台可以在macosx
主机系统上构建,那么可以设置为:
platform("iphoneos")
set_hosts("macosx")
而android
平台可以同时在linux
, "macosx", windows
主机环境中构建,那么可以设置为:
platform("android")
set_hosts("linux", "macosx", "windows")
set_archs
设置平台支持的架构环境
用来设置当前目标平台支持的编译架构环境,例如iphoneos
平台可以构建armv7
, armv7s
, arm64
, i386
, x86_64
等架构,那么可以设置为:
platform("iphoneos")
set_archs("armv7", "armv7s", "arm64", "i386", "x86_64")
配置好架构后,执行:xmake f -h
,就会在对应arch参数描述,自动显示设置的架构列表:
-a ARCH, --arch=ARCH Compile for the given architecture. (default: auto)
- android: armv5te armv6 armv7-a armv8-a arm64-v8a
- iphoneos: armv7 armv7s arm64 i386 x86_64
- linux: i386 x86_64
- macosx: i386 x86_64
- mingw: i386 x86_64
- watchos: armv7k i386
- windows: x86 x64 amd64 x86_amd64
set_tooldirs
设置平台工具的搜索目录
xmake会自动检测当前平台支持的一些构建工具是否存在,例如编译器、链接器等,如果要提高检测通过率,可以在平台配置的时候,设置一些工具环境搜索目录,例如:
platform("linux")
-- 在linux下检测这些目录环境
set_tooldirs("/usr/bin", "/usr/local/bin", "/opt/bin", "/opt/local/bin")
on_load
设置加载平台环境配置脚本
一般用于在平台刚加载时,设置一些基本配置:生成目标文件命名格式、平台相关编译选项等
platform("windows")
-- on load
on_load(function ()
-- init the file formats
_g.formats = {}
_g.formats.static = {"", ".lib"}
_g.formats.object = {"", ".obj"}
_g.formats.shared = {"", ".dll"}
_g.formats.binary = {"", ".exe"}
_g.formats.symbol = {"", ".pdb"}
-- init flags for dlang
local dc_archs = { x86 = "-m32", x64 = "-m64", amd64 = "-m64", x86_amd64 = "-m64" }
_g.dcflags = { dc_archs[arch] or "" }
_g["dc-shflags"] = { dc_archs[arch] or "" }
_g["dc-ldflags"] = { dc_archs[arch] or "" }
-- ok
return _g
end)
如果加载逻辑比较复杂,可以独立成单独init.lua
文件,然后设置为:
platform("xxxx")
on_load("init")
通过这种方式,会自动加载平台脚本目录下对应的init.lua
文件,调用function main() end
函数入口,完成复杂加载逻辑。
on_check
设置平台工具的检测脚本
由于每个平台检测的工具非常多,脚本比较复杂,一般直接独立成check.lua
文件来实现检测逻辑,例如:
platform("xxx")
on_check("check")
具体的检测代码入口如下:
-- check it
function main(kind)
-- init the check list of config
_g.config =
{
__check_arch
, checker.check_ccache
, _check_toolchains
}
-- init the check list of global
_g.global =
{
checker.check_ccache
, _check_ndk_sdkver
}
-- check it
checker.check(kind, _g)
end
具体实现这里就不介绍了,可以参考xmake源码目录下的platforms
平台配置代码: check.lua
on_install
设置目标工程在指定平台的安装脚本
具体实现逻辑见xmake源码:install.lua
on_uninstall
设置目标工程在指定平台的卸载脚本
具体实现逻辑见xmake源码:uninstall.lua
语言扩展
有待后续完善。。
工程模板
template
set_description
set_projectdir
add_macros
add_macrofiles
内置变量
xmake提供了 $(varname)
的语法,来支持内置变量的获取,例如:
add_cxflags("-I$(buildir)")
它将会在在实际编译的时候,将内置的 buildir
变量转换为实际的构建输出目录:-I./build
一般内置变量可用于在传参时快速获取和拼接变量字符串,例如:
target("test")
-- 添加工程源码目录下的源文件
add_files("$(projectdir)/src/*.c")
-- 添加构建目录下的头文件搜索路径
add_includedirs("$(buildir)/inc")
也可以在自定义脚本的模块接口中使用,例如:
target("test")
on_run(function (target)
-- 复制当前脚本目录下的头文件到输出目录
os.cp("$(scriptdir)/xxx.h", "$(buildir)/inc")
end)
所有的内置变量,也可以通过val接口,来获取他们的值。
这种使用内置变量的方式,使得描述编写更加的简洁易读,下面是一些xmake内置的变量,可以直接获取: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os) | 获取当前编译平台的操作系统 | >= 2.0.1 |
$(host) | 获取本机操作系统 | >= 2.0.1 |
$(tmpdir) | 获取临时目录 | >= 2.0.1 |
$(curdir) | 获取当前目录 | >= 2.0.1 |
$(buildir) | 获取构建输出目录 | >= 2.0.1 |
$(scriptdir) | 获取工程描述脚本目录 | >= 2.1.1 |
$(globaldir) | 获取全局配置目录 | >= 2.0.1 |
$(configdir) | 获取本地工程配置目录 | >= 2.0.1 |
$(programdir) | xmake安装脚本目录 | >= 2.1.5 |
$(projectdir) | 获取工程根目录 | >= 2.0.1 |
$(shell) | 执行外部shell命令 | >= 2.0.1 |
$(env) | 获取外部环境变量 | >= 2.1.5 |
$(reg) | 获取windows注册表配置项的值 | >= 2.1.5 |
当然这种变量模式,也是可以扩展的,默认通过xmake f --var=val
命令,配置的参数都是可以直接获取,例如:
target("test")
add_defines("-DTEST=$(var)")
所有xmake f --xxx=...
配置的参数值,都是可以通过内置变量获取到,例如:xmake f --arch=x86
对应$(arch)
,其他的还有$(plat)
, $(mode)
等等。
具体有哪些参数,可以通过:xmake f -h
才查看。
既然支持直接从配置选项中获取,那么当然也就能很方便的扩展自定义的选项,来获取自定义的变量了,具体如何自定义选项见:option
var.$(os)
获取当前编译平台的操作系统
如果当前编译的是iphoneos,那么这个值就是:ios
,以此类推。
var.$(host)
获取本机操作系统
指的是当前本机环境的主机系统,如果你是在macOS上编译,那么系统就是:macosx
var.$(tmpdir)
获取临时目录
一般用于临时存放一些非永久性文件。
var.$(curdir)
获取当前目录
一般默认是执行xmake
命令时的工程根目录,当然如果通过os.cd改变了目录的话,这个值也会一起改变。
var.$(buildir)
获取当前的构建输出目录
默认一般为当前工程根目录下的:./build
目录,也可以通过执行:xmake f -o /tmp/build
命令来修改默认的输出目录。
var.$(scriptdir)
获取当前工程描述脚本的目录
也就是对应xmake.lua
所在的目录路径。
var.$(globaldir)
全局配置目录
xmake的xmake g|global
全局配置命令,数据存储的目录路径,在里面可以放置一些自己的插件、平台脚本。
默认为:~/.config
var.$(configdir)
当前工程配置目录
当前工程的配置存储目录,也就是xmake f|config
配置命令的存储目录,默认为:projectdir/.config
var.$(programdir)
xmake安装脚本目录
也就是XMAKE_PROGRAM_DIR
环境变量所在目录,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这个环境量,来修改xmake的加载脚本,实现版本切换。
var.$(projectdir)
工程根目录
也就是xmake -P xxx
命令中指定的目录路径,默认不指定就是xmake
命令执行时的当前目录,一般用于定位工程文件。
var.$(shell)
执行外部shell命令
除了内置的变量处理,xmake还支持原生shell的运行,来处理一些xmake内置不支持的功能
例如,现在有个需求,我想用在编译linux程序时,调用pkg-config
获取到实际的第三方链接库名,可以这么做: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if is_plat("linux") then
add_ldflags("$(shell pkg-config --libs sqlite3)")
end
当然,xmake有自己的自动化第三库检测机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这么麻烦,而且lua自身的脚本化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这个例子可以说明,xmake是完全可以通过原生shell,来与一些第三方的工具进行配合使用。。
var.$(env)
获取外部环境变量
例如,可以通过获取环境变量中的路径:
target("test")
add_includedirs("$(env PROGRAMFILES)/OpenSSL/inc")
var.$(reg)
获取windows注册表配置项的值
通过 regpath; name
的方式获取注册表中某个项的值:
print("$(reg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XXXX;Name)")
内置模块
在自定义脚本、插件脚本、任务脚本、平台扩展、模板扩展等脚本代码中使用,也就是在类似下面的代码块中,可以使用这些模块接口:
on_run(function (target)
print("hello xmake!")
end)
为了保证外层的描述域尽可能简洁、安全,一般不建议在这个域使用接口和模块操作api,因此大部分模块接口只能脚本域使用,来实现复杂功能。 当然少部分只读的内置接口还是可以在描述域使用的,具体见下表:
接口 | 描述 | 可使用域 | 支持版本 |
---|---|---|---|
val | 获取内置变量的值 | 脚本域 | >= 2.1.5 |
import | 导入扩展摸块 | 脚本域 | >= 2.0.1 |
inherit | 导入并继承基类模块 | 脚本域 | >= 2.0.1 |
ifelse | 类似三元条件判断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try-catch-finally | 异常捕获 | 脚本域 | >= 2.0.1 |
pairs | 用于遍历字典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ipairs | 用于遍历数组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换行打印终端日志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
printf | 无换行打印终端日志 | 脚本域 | >= 2.0.1 |
cprint | 换行彩色打印终端日志 | 脚本域 | >= 2.0.1 |
cprintf | 无换行彩色打印终端日志 | 脚本域 | >= 2.0.1 |
format | 格式化字符串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vformat | 格式化字符串,支持内置变量转义 | 脚本域 | >= 2.0.1 |
raise | 抛出异常中断程序 | 脚本域 | >= 2.0.1 |
os | 系统操作模块 | 部分只读操作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io | 文件操作模块 | 脚本域 | >= 2.0.1 |
path | 路径操作模块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table | 数组和字典操作模块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string | 字符串操作模块 | 描述域、脚本域 | >= 2.0.1 |
process | 进程操作模块 | 脚本域 | >= 2.0.1 |
coroutine | 协程操作模块 | 脚本域 | >= 2.0.1 |
在描述域使用接口调用的实例如下,一般仅用于条件控制:
-- 扫描当前xmake.lua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以每个目录的名字定义一个task任务
for _, taskname in ipairs(os.dirs("*"), path.basename) do
task(taskname)
on_run(function ()
end)
end
上面所说的脚本域、描述域主要是指:
-- 描述域
target("test")
-- 描述域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c")
on_run(function (target)
-- 脚本域
end)
-- 描述域
val
获取内置变量的值
内置变量可以通过此接口直接获取,而不需要再加$()
的包裹,使用更加简单,例如:
print(val("host"))
print(val("env PATH"))
local s = val("shell echo hello")
而用vformat就比较繁琐了:
local s = vformat("$(shell echo hello)")
不过vformat
支持字符串参数格式化,更加强大, 所以应用场景不同。
import
导入扩展摸块
import的主要用于导入xmake的扩展类库以及一些自定义的类库模块,一般用于:
导入机制如下:
- 优先从当前脚本目录下导入
- 再从扩展类库中导入
导入的语法规则:
基于.
的类库路径规则,例如:
导入core核心扩展模块
import("core.base.option")
import("core.project")
import("core.base.task") -- 2.1.5 以前是 core.project.task
import("core")
function main()
-- 获取参数选项
print(option.get("version"))
-- 运行任务和插件
task.run("hello")
project.task.run("hello")
core.base.task.run("hello")
end
导入当前目录下的自定义模块:
目录结构:
plugin
- xmake.lua
- main.lua
- modules
- hello1.lua
- hello2.lua
在main.lua中导入modules
import("modules.hello1")
import("modules.hello2")
导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里面的所有公有接口,私有接口用_
前缀标示,表明不会被导出,不会被外部调用到。。
除了当前目录,我们还可以导入其他指定目录里面的类库,例如:
import("hello3", {rootdir = "/home/xxx/modules"})
为了防止命名冲突,导入后还可以指定的别名:
import("core.platform.platform", {alias = "p"})
function main()
--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p来调用platform模块的plats接口,获取所有xmake支持的平台列表了
table.dump(p.plats())
end
import不仅可以导入类库,还支持导入的同时作为继承导入,实现模块间的继承关系
import("xxx.xxx", {inherit = true})
这样导入的不是这个模块的引用,而是导入的这个模块的所有公有接口本身,这样就会跟当前模块的接口进行合并,实现模块间的继承。
2.1.5版本新增两个新属性:import("xxx.xxx", {try = true, anonymous = true})
try为true,则导入的模块不存在的话,仅仅返回nil,并不会抛异常后中断xmake. anonymous为true,则导入的模块不会引入当前作用域,仅仅在import接口返回导入的对象引用。
inherit
导入并继承基类模块
这个等价于import接口的inherit
模式,也就是:
import("xxx.xxx", {inherit = true})
用inherit
接口的话,会更简洁些:
inherit("xxx.xxx")
使用实例,可以参看xmake的tools目录下的脚本:clang.lua
这个就是clang工具模块继承了gcc的部分实现。
ifelse
类似三元条件判断
由于lua没有内置的三元运算符,通过封装ifelse
接口,实现更加简洁的条件选择:
local ok = ifelse(a == 0, "ok", "no")
try-catch-finally
异常捕获
lua原生并没有提供try-catch的语法来捕获异常处理,但是提供了pcall/xpcall
等接口,可在保护模式下执行lua函数。
因此,可以通过封装这两个接口,来实现try-catch块的捕获机制。
我们可以先来看下,封装后的try-catch使用方式:
try
{
-- try 代码块
function ()
error("error message")
end,
-- catch 代码块
catch
{
-- 发生异常后,被执行
function (errors)
print(errors)
end
}
}
上面的代码中,在try块内部认为引发了一个异常,并且抛出错误消息,在catch中进行了捕获,并且将错误消息进行输出显示。
而finally的处理,这个的作用是对于try{}
代码块,不管是否执行成功,都会执行到finally块中
也就说,其实上面的实现,完整的支持语法是:try-catch-finally
模式,其中catch和finally都是可选的,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提供
例如:
try
{
-- try 代码块
function ()
error("error message")
end,
-- catch 代码块
catch
{
-- 发生异常后,被执行
function (errors)
print(errors)
end
},
-- finally 代码块
finally
{
-- 最后都会执行到这里
function (ok, errors)
-- 如果try{}中存在异常,ok为true,errors为错误信息,否则为false,errors为try中的返回值
end
}
}
或者只有finally块:
try
{
-- try 代码块
function ()
return "info"
end,
-- finally 代码块
finally
{
-- 由于此try代码没发生异常,因此ok为true,errors为返回值: "info"
function (ok, errors)
end
}
}
处理可以在finally中获取try里面的正常返回值,其实在仅有try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获取返回值的:
-- 如果没发生异常,result 为返回值:"xxxx",否则为nil
local result = try
{
function ()
return "xxxx"
end
}
在xmake的自定义脚本、插件开发中,也是完全基于此异常捕获机制
这样使得扩展脚本的开发非常的精简可读,省去了繁琐的if err ~= nil then
返回值判断,在发生错误时,xmake会直接抛出异常进行中断,然后高亮提示详细的错误信息。
例如: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 在编译完ios程序后,对目标程序进行ldid签名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os.run("ldid -S %s", target:targetfile())
end
只需要一行os.run
就行了,也不需要返回值判断是否运行成功,因为运行失败后,xmake会自动抛异常,中断程序并且提示错误
如果你想在运行失败后,不直接中断xmake,继续往下运行,可以自己加个try快就行了: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try
{
function ()
os.run("ldid -S %s", target:targetfile())
end
}
end
如果还想捕获出错信息,可以再加个catch: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try
{
function ()
os.run("ldid -S %s", target:targetfile())
end,
catch
{
function (errors)
print(errors)
end
}
}
end
不过一般情况下,在xmake中写自定义脚本,是不需要手动加try-catch的,直接调用各种api,出错后让xmake默认的处理程序接管,直接中断就行了。。
pairs
用于遍历字典
这个是lua原生的内置api,在xmake中,在原有的行为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扩展,来简化一些日常的lua遍历代码。
先看下默认的原生写法:
local t = {a = "a", b = "b", c = "c", d = "d", e = "e", f = "f"}
for key, val in pairs(t) do
print("%s: %s", key, val)
end
这对于通常的遍历操作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我们相对其中每个遍历出来的元素,获取其大写,我们可以这么写:
for key, val in pairs(t, function (v) return v:upper() end) do
print("%s: %s", key, val)
end
甚至传入一些参数到第二个function
中,例如:
for key, val in pairs(t, function (v, a, b) return v:upper() .. a .. b end, "a", "b") do
print("%s: %s", key, val)
end
ipairs
用于遍历数组
这个是lua原生的内置api,在xmake中,在原有的行为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扩展,来简化一些日常的lua遍历代码。
先看下默认的原生写法:
for idx, val in ipairs({"a", "b", "c", "d", "e", "f"}) do
print("%d %s", idx, val)
end
扩展写法类似pairs接口,例如:
for idx, val in ipairs({"a", "b", "c", "d", "e", "f"}, function (v) return v:upper() end) do
print("%d %s", idx, val)
end
for idx, val in ipairs({"a", "b", "c", "d", "e", "f"}, function (v, a, b) return v:upper() .. a .. b end, "a", "b") do
print("%d %s", idx, val)
end
这样可以简化for
块代码的逻辑,例如我要遍历指定目录,获取其中的文件名,但不包括路径,就可以通过这种扩展方式,简化写法:
for _, filename in ipairs(os.dirs("*"), path.filename) do
-- ...
end
换行打印终端日志
此接口也是lua的原生接口,xmake在原有行为不变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扩展,同时支持:格式化输出、多变量输出。
先看下原生支持的方式:
print("hello xmake!")
print("hello", "xmake!", 123)
并且同时还支持扩展的格式化写法:
print("hello %s!", "xmake")
print("hello xmake! %d", 123)
xmake会同时支持这两种写法,内部会去自动智能检测,选择输出行为。
printf
无换行打印终端日志
类似print接口,唯一的区别就是不换行。
cprint
换行彩色打印终端日志
行为类似print,区别就是此接口还支持彩色终端输出,并且支持emoji
字符输出。
例如:
cprint('${bright}hello xmake')
cprint('${red}hello xmake')
cprint('${bright green}hello ${clear}xmake')
cprint('${blue onyellow underline}hello xmake${clear}')
cprint('${red}hello ${magenta}xmake')
cprint('${cyan}hello ${dim yellow}xmake')
显示结果如下:
跟颜色相关的描述,都放置在 ${ }
里面,可以同时设置多个不同的属性,例如:
${bright red underline onyellow}
表示:高亮红色,背景黄色,并且带下滑线
所有这些描述,都会影响后面一整行字符,如果只想显示部分颜色的文字,可以在结束位置,插入${clear}
清楚前面颜色描述
例如:
${red}hello ${clear}xmake
这样的话,仅仅hello是显示红色,其他还是正常默认黑色显示。
其他颜色属于,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直接贴上xmake代码里面的属性列表吧:
colors.keys =
{
-- 属性
reset = 0 -- 重置属性
, clear = 0 -- 清楚属性
, default = 0 -- 默认属性
, bright = 1 -- 高亮
, dim = 2 -- 暗色
, underline = 4 -- 下划线
, blink = 5 -- 闪烁
, reverse = 7 -- 反转颜色
, hidden = 8 -- 隐藏文字
-- 前景色
, black = 30
, red = 31
, green = 32
, yellow = 33
, blue = 34
, magenta = 35
, cyan = 36
, white = 37
-- 背景色
, onblack = 40
, onred = 41
, ongreen = 42
, onyellow = 43
, onblue = 44
, onmagenta = 45
, oncyan = 46
, onwhite = 47
除了可以色彩高亮显示外,如果你的终端是在macosx下,lion以上的系统,xmake还可以支持emoji表情的显示哦,对于不支持系统,会 忽略显示,例如:
cprint("hello xmake${beer}")
cprint("hello${ok_hand} xmake")
上面两行代码,我打印了一个homebrew里面经典的啤酒符号,下面那行打印了一个ok的手势符号,是不是很炫哈。。
所有的emoji表情,以及xmake里面对应的key,都可以通过emoji符号里面找到。。
2.1.7版本支持24位真彩色输出,如果终端支持的话:
import("core.base.colors")
if colors.truecolor() then
cprint("${255;0;0}hello")
cprint("${on;255;0;0}hello${clear} xmake")
cprint("${bright 255;0;0 underline}hello")
cprint("${bright on;255;0;0 0;255;0}hello${clear} xmake")
end
xmake对于truecolor的检测支持,是通过$COLORTERM
环境变量来实现的,如果你的终端支持truecolor,可以手动设置此环境变量,来告诉xmake启用truecolor支持。
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启用和测试:
$ export COLORTERM=truecolor
$ xmake --version
2.1.7版本可通过COLORTERM=nocolor
来禁用色彩输出。
cprintf
无换行彩色打印终端日志
此接口类似cprint,区别就是不换行输出。
format
格式化字符串
如果只是想格式化字符串,不进行输出,可以使用这个接口,此接口跟string.format接口等价,只是个接口名简化版。
local s = format("hello %s", xmake)
vformat
格式化字符串,支持内置变量转义
此接口跟format接口类似,只是增加对内置变量的获取和转义支持。
local s = vformat("hello %s $(mode) $(arch) $(env PATH)", xmake)
raise
抛出异常中断程序
如果想在自定义脚本、插件任务中中断xmake运行,可以使用这个接口抛出异常,如果上层没有显示调用try-catch捕获的话,xmake就会中断执行,并且显示出错信息。
if (errors) raise(errors)
如果在try块中抛出异常,就会在catch和finally中进行errors信息捕获,具体见:try-catch
os
系统操作模块,属于内置模块,无需使用import导入,可直接脚本域调用其接口。
此模块也是lua的原生模块,xmake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更多实用的接口。
os模块里面只有部分readonly接口(例如:os.getenv
, os.arch
)是可以在描述域中使用,其他接口只能在脚本域中使用,例如:os.cp
, os.rm
等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os.cp | 复制文件或目录 | >= 2.0.1 |
os.mv | 移动重命名文件或目录 | >= 2.0.1 |
os.rm | 删除文件或目录树 | >= 2.0.1 |
os.trycp | 尝试复制文件或目录 | >= 2.1.6 |
os.trymv | 尝试移动重命名文件或目录 | >= 2.1.6 |
os.tryrm | 尝试删除文件或目录树 | >= 2.1.6 |
os.cd | 进入指定目录 | >= 2.0.1 |
os.rmdir | 删除目录树 | >= 2.0.1 |
os.mkdir | 创建指定目录 | >= 2.0.1 |
os.isdir | 判断目录是否存在 | >= 2.0.1 |
os.isfile |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 | >= 2.0.1 |
os.exists | 判断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 | >= 2.0.1 |
os.dir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目录 | >= 2.0.1 |
os.file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 >= 2.0.1 |
os.filedir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或目录 | >= 2.0.1 |
os.run | 安静运行程序 | >= 2.0.1 |
os.runv | 安静运行程序,带参数列表 | >= 2.1.5 |
os.exec | 回显运行程序 | >= 2.0.1 |
os.execv | 回显运行程序,带参数列表 | >= 2.1.5 |
os.iorun | 运行并获取程序输出内容 | >= 2.0.1 |
os.iorunv | 运行并获取程序输出内容,带参数列表 | >= 2.1.5 |
os.getenv | 获取环境变量 | >= 2.0.1 |
os.setenv | 设置环境变量 | >= 2.0.1 |
os.tmpdir | 获取临时目录路径 | >= 2.0.1 |
os.tmpfile | 获取临时文件路径 | >= 2.0.1 |
os.curdir | 获取当前目录路径 | >= 2.0.1 |
os.filesize | 获取文件大小 | >= 2.1.9 |
os.scriptdir | 获取脚本目录路径 | >= 2.0.1 |
os.programdir | 获取xmake安装主程序脚本目录 | >= 2.1.5 |
os.projectdir | 获取工程主目录 | >= 2.1.5 |
os.arch | 获取当前系统架构 | >= 2.0.1 |
os.host | 获取当前主机系统 | >= 2.0.1 |
os.cp
- 复制文件或目录
行为和shell中的cp
命令类似,支持路径通配符匹配(使用的是lua模式匹配),支持多文件复制,以及内置变量支持。
例如:
os.cp("$(scriptdir)/*.h", "$(projectdir)/src/test/**.h", "$(buildir)/inc")
上面的代码将:当前xmake.lua
目录下的所有头文件、工程源码test目录下的头文件全部复制到$(buildir)
输出目录中。
其中$(scriptdir)
, $(projectdir)
这些变量是xmake的内置变量,具体详情见:内置变量的相关文档。
而*.h
和**.h
中的匹配模式,跟add_files中的类似,前者是单级目录匹配,后者是递归多级目录匹配。
此接口同时支持目录的递归复制
,例如:
-- 递归复制当前目录到临时目录
os.cp("$(curdir)/test/", "$(tmpdir)/test")
尽量使用os.cp
接口,而不是os.run("cp ..")
,这样更能保证平台一致性,实现跨平台构建描述。
os.mv
- 移动重命名文件或目录
跟os.cp的使用类似,同样支持多文件移动操作和模式匹配,例如:
-- 移动多个文件到临时目录
os.mv("$(buildir)/test1", "$(buildir)/test2", "$(tmpdir)")
-- 文件移动不支持批量操作,也就是文件重命名
os.mv("$(buildir)/libtest.a", "$(buildir)/libdemo.a")
os.rm
- 删除文件或目录树
支持递归删除目录,批量删除操作,以及模式匹配和内置变量,例如:
os.rm("$(buildir)/inc/**.h", "$(buildir)/lib/")
os.trycp
- 尝试复制文件或目录
跟os.cp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此接口操作失败不会抛出异常中断xmake,而是通过返回值标示是否执行成功。
if os.trycp("file", "dest/file") then
end
os.trymv
- 尝试移动文件或目录
跟os.mv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此接口操作失败不会抛出异常中断xmake,而是通过返回值标示是否执行成功。
if os.trymv("file", "dest/file") then
end
os.tryrm
- 尝试删除文件或目录
跟os.rm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此接口操作失败不会抛出异常中断xmake,而是通过返回值标示是否执行成功。
if os.tryrm("file") then
end
os.cd
- 进入指定目录
这个操作用于目录切换,同样也支持内置变量,但是不支持模式匹配和多目录处理,例如:
-- 进入临时目录
os.cd("$(tmpdir)")
如果要离开进入之前的目录,有多种方式:
-- 进入上级目录
os.cd("..")
-- 进入先前的目录,相当于:cd -
os.cd("-")
-- 进入目录前保存之前的目录,用于之后跨级直接切回
local oldir = os.cd("./src")
...
os.cd(oldir)
os.rmdir
- 仅删除目录
如果不是目录就无法删除。
os.mkdir
- 创建目录
支持批量创建和内置变量,例如:
os.mkdir("$(tmpdir)/test", "$(buildir)/inc")
os.isdir
- 判断是否为目录
如果目录不存在,则返回false
if os.isdir("src") then
-- ...
end
os.isfile
- 判断是否为文件
如果文件不存在,则返回false
if os.isfile("$(buildir)/libxxx.a") then
-- ...
end
os.exists
- 判断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
如果文件或目录不存在,则返回false
-- 判断目录存在
if os.exists("$(buildir)") then
-- ...
end
-- 判断文件存在
if os.exists("$(buildir)/libxxx.a") then
-- ...
end
os.dir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目录
支持add_files中的模式匹配,支持递归和非递归模式遍历,返回的结果是一个table数组,如果获取不到,返回空数组,例如:
-- 递归遍历获取所有子目录
for _, dir in ipairs(os.dirs("$(buildir)/inc/**")) do
print(dir)
end
os.file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支持add_files中的模式匹配,支持递归和非递归模式遍历,返回的结果是一个table数组,如果获取不到,返回空数组,例如:
-- 非递归遍历获取所有子文件
for _, filepath in ipairs(os.files("$(buildir)/inc/*.h")) do
print(filepath)
end
os.filedirs
- 遍历获取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支持add_files中的模式匹配,支持递归和非递归模式遍历,返回的结果是一个table数组,如果获取不到,返回空数组,例如:
-- 递归遍历获取所有子文件和目录
for _, filedir in ipairs(os.filedirs("$(buildir)/**")) do
print(filedir)
end
os.run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
用于执行第三方的shell命令,但不会回显输出,仅仅在出错后,高亮输出错误信息。
此接口支持参数格式化、内置变量,例如:
-- 格式化参数传入
os.run("echo hello %s!", "xmake")
-- 列举构建目录文件
os.run("ls -l $(buildir)")
使用此接口执行shell命令,容易使构建跨平台性降低,对于os.run("cp ..")
这种尽量使用os.cp
代替。
如果必须使用此接口运行shell程序,请自行使用config.plat接口判断平台支持。
更加高级的进程运行和控制,见process模块接口。
os.runv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带参数列表
跟os.run类似,只是传递参数的方式是通过参数列表传递,而不是字符串命令,例如:
os.runv("echo", {"hello", "xmake!"})
os.exec
- 回显运行原生shell命令
与os.run接口类似,唯一的不同是,此接口执行shell程序时,是带回显输出的,一般调试的时候用的比较多
os.execv
- 回显运行原生shell命令,带参数列表
跟os.execv类似,只是传递参数的方式是通过参数列表传递,而不是字符串命令,例如:
os.execv("echo", {"hello", "xmake!"})
os.iorun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并获取输出内容
与os.run接口类似,唯一的不同是,此接口执行shell程序后,会获取shell程序的执行结果,相当于重定向输出。
可同时获取stdout
, stderr
中的内容,例如:
local outdata, errdata = os.iorun("echo hello xmake!")
os.iorunv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并获取输出内容,带参数列表
跟os.iorunv类似,只是传递参数的方式是通过参数列表传递,而不是字符串命令,例如:
local result, errors = os.iorunv("echo", {"hello", "xmake!"})
os.getenv
- 获取系统环境变量
print(os.getenv("PATH"))
os.setenv
- 设置系统环境变量
os.setenv("HOME", "/tmp/")
os.tmpdir
- 获取临时目录
跟$(tmpdir)结果一致,只不过是直接获取返回一个变量,可以用后续字符串维护。
print(path.join(os.tmpdir(), "file.txt"))
等价于:
print("$(tmpdir)/file.txt"))
os.tmpfile
- 获取临时文件路径
用于获取生成一个临时文件路径,仅仅是个路径,文件需要自己创建。
os.curdir
- 获取当前目录路径
跟$(curdir)结果一致,只不过是直接获取返回一个变量,可以用后续字符串维护。
用法参考:os.tmpdir。
os.filesize
- 获取文件大小
print(os.filesize("/tmp/a"))
os.scriptdir
- 获取当前描述脚本的路径
跟$(scriptdir)结果一致,只不过是直接获取返回一个变量,可以用后续字符串维护。
用法参考:os.tmpdir。
os.programdir
- 获取xmake安装主程序脚本目录
跟$(programdir)结果一致,只不过是直接获取返回一个变量,可以用后续字符串维护。
os.projectdir
- 获取工程主目录
跟$(projectdir)结果一致,只不过是直接获取返回一个变量,可以用后续字符串维护。
os.arch
- 获取当前系统架构
也就是当前主机系统的默认架构,例如我在linux x86_64
上执行xmake进行构建,那么返回值是:x86_64
os.host
- 获取当前主机的操作系统
跟$(host)结果一致,例如我在linux x86_64
上执行xmake进行构建,那么返回值是:linux
io
io操作模块,扩展了lua内置的io模块,提供更多易用的接口。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io.open | 打开文件用于读写 | >= 2.0.1 |
io.load | 从指定路径文件反序列化加载所有table内容 | >= 2.0.1 |
io.save | 序列化保存所有table内容到指定路径文件 | >= 2.0.1 |
io.readfile | 从指定路径文件读取所有内容 | >= 2.1.3 |
io.writefile | 写入所有内容到指定路径文件 | >= 2.1.3 |
io.gsub | 全文替换指定路径文件的内容 | >= 2.0.1 |
io.tail | 读取和显示文件的尾部内容 | >= 2.0.1 |
io.cat | 读取和显示文件的所有内容 | >= 2.0.1 |
io.print | 带换行格式化输出内容到文件 | >= 2.0.1 |
io.printf | 无换行格式化输出内容到文件 | >= 2.0.1 |
io.open
- 打开文件用于读写
这个是属于lua的原生接口,详细使用可以参看lua的官方文档:The Complete I/O Model
如果要读取文件所有内容,可以这么写:
local file = io.open("$(tmpdir)/file.txt", "r")
if file then
local data = file:read("*all")
file:close()
end
或者可以使用io.readfile更加快速地读取。
如果要写文件,可以这么操作:
-- 打开文件:w 为写模式, a 为追加写模式
local file = io.open("xxx.txt", "w")
if file then
-- 用原生的lua接口写入数据到文件,不支持格式化,无换行,不支持内置变量
file:write("hello xmake\n")
-- 用xmake扩展的接口写入数据到文件,支持格式化,无换行,不支持内置变量
file:writef("hello %s\n", "xmake")
-- 使用xmake扩展的格式化传参写入一行,带换行符,并且支持内置变量
file:print("hello %s and $(buildir)", "xmake")
-- 使用xmake扩展的格式化传参写入一行,无换行符,并且支持内置变量
file:printf("hello %s and $(buildir) \n", "xmake")
-- 关闭文件
file:close()
end
io.load
- 从指定路径文件反序列化加载所有table内容
可以从文件中加载序列化好的table内容,一般与io.save配合使用,例如:
-- 加载序列化文件的内容到table
local data = io.load("xxx.txt")
if data then
-- 在终端中dump打印整个table中内容,格式化输出
table.dump(data)
end
io.save
- 序列化保存所有table内容到指定路径文件
可以序列化存储table内容到指定文件,一般与io.load配合使用,例如:
io.save("xxx.txt", {a = "a", b = "b", c = "c"})
存储结果为:
{
["b"] = "b"
, ["a"] = "a"
, ["c"] = "c"
}
io.readfile
- 从指定路径文件读取所有内容
可在不打开文件的情况下,直接读取整个文件的内容,更加的方便,例如:
local data = io.readfile("xxx.txt")
io.writefile
- 写入所有内容到指定路径文件
可在不打开文件的情况下,直接写入整个文件的内容,更加的方便,例如:
io.writefile("xxx.txt", "all data")
io.gsub
- 全文替换指定路径文件的内容
类似string.gsub接口,全文模式匹配替换内容,不过这里是直接操作文件,例如:
-- 移除文件所有的空白字符
io.gsub("xxx.txt", "%s+", "")
io.tail
- 读取和显示文件的尾部内容
读取文件尾部指定行数的数据,并显示,类似cat xxx.txt | tail -n 10
命令,例如:
-- 显示文件最后10行内容
io.tail("xxx.txt", 10)
io.cat
- 读取和显示文件的所有内容
读取文件的所有内容并显示,类似cat xxx.txt
命令,例如:
io.cat("xxx.txt")
io.print
- 带换行格式化输出内容到文件
直接格式化传参输出一行字符串到文件,并且带换行,例如:
io.print("xxx.txt", "hello %s!", "xmake")
io.printf
- 无换行格式化输出内容到文件
直接格式化传参输出一行字符串到文件,不带换行,例如:
io.printf("xxx.txt", "hello %s!\n", "xmake")
path
路径操作模块,实现跨平台的路径操作,这是xmake的一个自定义的模块。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path.join | 拼接路径 | >= 2.0.1 |
path.translate | 转换路径到当前平台的路径风格 | >= 2.0.1 |
path.basename | 获取路径最后不带后缀的文件名 | >= 2.0.1 |
path.filename | 获取路径最后带后缀的文件名 | >= 2.0.1 |
path.extension | 获取路径的后缀名 | >= 2.0.1 |
path.directory | 获取路径最后的目录名 | >= 2.0.1 |
path.relative | 转换成相对路径 | >= 2.0.1 |
path.absolute | 转换成绝对路径 | >= 2.0.1 |
path.is_absolute | 判断是否为绝对路径 | >= 2.0.1 |
path.join
- 拼接路径
将多个路径项进行追加拼接,由于windows/unix
风格的路径差异,使用api来追加路径更加跨平台,例如:
print(path.join("$(tmpdir)", "dir1", "dir2", "file.txt"))
上述拼接在unix上相当于:$(tmpdir)/dir1/dir2/file.txt
,而在windows上相当于:$(tmpdir)\\dir1\\dir2\\file.txt
如果觉得这样很繁琐,不够清晰简洁,可以使用:path.translate方式,格式化转换路径字符串到当前平台支持的格式。
path.translate
- 转换路径到当前平台的路径风格
格式化转化指定路径字符串到当前平台支持的路径风格,同时支持windows/unix
格式的路径字符串参数传入,甚至混合传入,例如:
print(path.translate("$(tmpdir)/dir/file.txt"))
print(path.translate("$(tmpdir)\\dir\\file.txt"))
print(path.translate("$(tmpdir)\\dir/dir2//file.txt"))
上面这三种不同格式的路径字符串,经过translate
规范化后,就会变成当前平台支持的格式,并且会去掉冗余的路径分隔符。
path.basename
- 获取路径最后不带后缀的文件名
print(path.basename("$(tmpdir)/dir/file.txt"))
显示结果为:file
path.filename
- 获取路径最后带后缀的文件名
print(path.filename("$(tmpdir)/dir/file.txt"))
显示结果为:file.txt
path.extension
- 获取路径的后缀名
print(path.extensione("$(tmpdir)/dir/file.txt"))
显示结果为:.txt
path.directory
- 获取路径最后的目录名
print(path.directory("$(tmpdir)/dir/file.txt"))
显示结果为:dir
path.relative
- 转换成相对路径
print(path.relative("$(tmpdir)/dir/file.txt", "$(tmpdir)"))
显示结果为:dir/file.txt
第二个参数是指定相对的根目录,如果不指定,则默认相对当前目录:
os.cd("$(tmpdir)")
print(path.relative("$(tmpdir)/dir/file.txt"))
这样结果是一样的。
path.absolute
- 转换成绝对路径
print(path.absolute("dir/file.txt", "$(tmpdir)"))
显示结果为:$(tmpdir)/dir/file.txt
第二个参数是指定相对的根目录,如果不指定,则默认相对当前目录:
os.cd("$(tmpdir)")
print(path.absolute("dir/file.txt"))
这样结果是一样的。
path.is_absolute
- 判断是否为绝对路径
if path.is_absolute("/tmp/file.txt") then
-- 如果是绝对路径
end
table
table属于lua原生提供的模块,对于原生接口使用可以参考:lua官方文档
xmake中对其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一些扩展接口: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table.join | 合并多个table并返回 | >= 2.0.1 |
table.join2 | 合并多个table到第一个table | >= 2.0.1 |
table.dump | 输出table的所有内容 | >= 2.0.1 |
table.unique | 对table中的内容进行去重 | >= 2.0.1 |
table.slice | 获取table的切片 | >= 2.0.1 |
table.join
- 合并多个table并返回
可以将多个table里面的元素进行合并后,返回到一个新的table中,例如:
local newtable = table.join({1, 2, 3}, {4, 5, 6}, {7, 8, 9})
结果为:{1, 2, 3, 4, 5, 6, 7, 8, 9}
并且它也支持字典的合并:
local newtable = table.join({a = "a", b = "b"}, {c = "c"}, {d = "d"})
结果为:{a = "a", b = "b", c = "c", d = "d"}
table.join2
- 合并多个table到第一个table
类似table.join,唯一的区别是,合并的结果放置在第一个参数中,例如:
local t = {0, 9}
table.join2(t, {1, 2, 3})
结果为:t = {0, 9, 1, 2, 3}
table.dump
- 输出table的所有内容
递归格式化打印table中的所有内容,一般用于调试, 例如:
table.dump({1, 2, 3})
结果为:{1, 2, 3}
table.unique
- 对table中的内容进行去重
去重table的元素,一般用于数组table,例如:
local newtable = table.unique({1, 1, 2, 3, 4, 4, 5})
结果为:{1, 2, 3, 4, 5}
table.slice
- 获取table的切片
用于提取数组table的部分元素,例如:
-- 提取第4个元素后面的所有元素,结果:{4, 5, 6, 7, 8, 9}
table.slice({1, 2, 3, 4, 5, 6, 7, 8, 9}, 4)
-- 提取第4-8个元素,结果:{4, 5, 6, 7, 8}
table.slice({1, 2, 3, 4, 5, 6, 7, 8, 9}, 4, 8)
-- 提取第4-8个元素,间隔步长为2,结果:{4, 6, 8}
table.slice({1, 2, 3, 4, 5, 6, 7, 8, 9}, 4, 8, 2)
string
字符串模块为lua原生自带的模块,具体使用见:lua官方手册
xmake中对其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一些扩展接口: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string.startswith | 判断字符串开头是否匹配 | >= 1.0.1 |
string.endswith | 判断字符串结尾是否匹配 | >= 1.0.1 |
string.split | 分割字符串 | >= 1.0.1 |
string.trim | 去掉字符串左右空白字符 | >= 1.0.1 |
string.ltrim | 去掉字符串左边空白字符 | >= 1.0.1 |
string.rtrim | 去掉字符串右边空白字符 | >= 1.0.1 |
string.startswith
- 判断字符串开头是否匹配
local s = "hello xmake"
if s:startswith("hello") then
print("match")
end
string.endswith
- 判断字符串结尾是否匹配
local s = "hello xmake"
if s:endswith("xmake") then
print("match")
end
string.split
- 分割字符串
通过指定的分隔符进行字符串分割,分隔符可以是:字符,字符串、模式匹配字符串,例如:
local s = "hello xmake!"
s:split("%s+")
根据连续空白字符进行分割,结果为:hello
, xmake!
local s = "hello,xmake:123"
s:split("[,:]")
上面的代码根据,
或者:
字符进行分割,结果为:hello
, xmake
, 123
string.trim
- 去掉字符串左右空白字符
string.trim(" hello xmake! ")
结果为:"hello xmake!"
string.ltrim
- 去掉字符串左边空白字符
string.ltrim(" hello xmake! ")
结果为:"hello xmake! "
string.rtrim
- 去掉字符串右边空白字符
string.rtrim(" hello xmake! ")
结果为:" hello xmake!"
process
这个是xmake扩展的进程控制模块,用于更加灵活的控制进程,比起:os.run系列灵活性更高,也更底层。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process.open | 打开进程 | >= 2.0.1 |
process.wait | 等待进程结束 | >= 2.0.1 |
process.close | 关闭进程对象 | >= 2.0.1 |
process.waitlist | 同时等待多个进程 | >= 2.0.1 |
process.open
- 打开进程
通过路径创建运行一个指定程序,并且返回对应的进程对象:
-- 打开进程,后面两个参数指定需要捕获的stdout, stderr文件路径
local proc = process.open("echo hello xmake!", outfile, errfile)
if proc then
-- 等待进程执行完成
--
-- 参数二为等待超时,-1为永久等待,0为尝试获取进程状态
-- 返回值waitok为等待状态:1为等待进程正常结束,0为进程还在运行中,-1位等待失败
-- 返回值status为,等待进程结束后,进程返回的状态码
local waitok, status = process.wait(proc, -1)
-- 释放进程对象
process.close(proc)
end
process.wait
- 等待进程结束
具体使用见:process.open
process.close
- 关闭进程对象
具体使用见:process.open
process.waitlist
- 同时等待多个进程
-- 第二个参数是等待超时,返回进程状态列表
for _, procinfo in ipairs(process.waitlist(procs, -1)) do
-- 每个进程的:进程对象、进程pid、进程结束状态码
local proc = procinfo[1]
local procid = procinfo[2]
local status = procinfo[3]
end
coroutine
协程模块是lua原生自带的模块,具使用见:lua官方手册
扩展模块
所有扩展模块的使用,都需要通过import接口,进行导入后才能使用。
core.base.option
一般用于获取xmake命令参数选项的值,常用于插件开发。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option.get | 获取参数选项值 | >= 2.0.1 |
option.get
- 获取参数选项值
在插件开发中用于获取参数选项值,例如:
-- 导入选项模块
import("core.base.option")
-- 插件入口函数
function main(...)
print(option.get("info"))
end
上面的代码获取hello插件,执行:xmake hello --info=xxxx
命令时候传入的--info=
选项的值,并显示:xxxx
对于非main入口的task任务或插件,可以这么使用: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
import("core.base.option")
print(option.get("info"))
end)
core.base.global
用于获取xmake全局的配置信息,也就是xmake g|global --xxx=val
传入的参数选项值。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global.get | 获取指定配置值 | >= 2.0.1 |
global.load | 加载配置 | >= 2.0.1 |
global.directory | 获取全局配置信息目录 | >= 2.0.1 |
global.dump | 打印输出所有全局配置信息 | >= 2.0.1 |
2.1.5版本之前为core.project.global
。
global.get
- 获取指定配置值
类似config.get,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是从全局配置中获取。
global.load
- 加载配置
类似global.get,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是从全局配置中加载。
global.directory
- 获取全局配置信息目录
默认为~/.config
目录。
global.dump
- 打印输出所有全局配置信息
输出结果如下:
{
clean = true
, ccache = "ccache"
, xcode_dir = "/Applications/Xcode.app"
}
core.base.task
用于任务操作,一般用于在自定义脚本中、插件任务中,调用运行其他task任务。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task.run | 运行指定任务 | >= 2.0.1 |
2.1.5版本之前为core.project.task
。
task.run
- 运行指定任务
用于在自定义脚本、插件任务中运行task定义的任务或插件,例如: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target("demo")
on_clean(function(target)
-- 导入task模块
import("core.base.task")
-- 运行这个hello task
task.run("hello")
end)
我们还可以在运行任务时,增加参数传递,例如: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arg1, arg2)
print("hello xmake: %s %s!", arg1, arg2)
end)
target("demo")
on_clean(function(target)
-- 导入task
import("core.base.task")
-- {} 这个是给第一种选项传参使用,这里置空,这里在最后面传入了两个参数:arg1, arg2
task.run("hello", {}, "arg1", "arg2")
end)
对于task.run
的第二个参数,用于传递命令行菜单中的选项,而不是直接传入function (arg, ...)
函数入口中,例如:
-- 导入task
import("core.base.task")
-- 插件入口
function main(...)
-- 运行内置的xmake配置任务,相当于:xmake f|config --plat=iphoneos --arch=armv7
task.run("config", {plat="iphoneos", arch="armv7"})
emd
core.tool.linker
链接器相关操作,常用于插件开发。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linker.link | 执行链接 | >= 2.0.1 |
linker.linkcmd | 获取链接命令行 | >= 2.0.1 |
linker.linkargv | 获取链接命令行列表 | >= 2.1.5 |
linker.linkflags | 获取链接选项 | >= 2.0.1 |
linker.has_flags | 判断指定链接选项是否支持 | >= 2.1.5 |
linker.link
- 执行链接
针对target,链接指定对象文件列表,生成对应的目标文件,例如:
linker.link("binary", "cc", {"a.o", "b.o", "c.o"}, target:targetfile(), {target = target})
其中target,为工程目标,这里传入,主要用于获取target特定的链接选项,具体如果获取工程目标对象,见:core.project.project
当然也可以不指定target,例如:
linker.link("binary", "cc", {"a.o", "b.o", "c.o"}, "/tmp/targetfile")
第一个参数指定链接类型,目前支持:binary, static, shared 第二个参数告诉链接器,应该作为那种源文件对象进行链接,这些对象源文件使用什么编译器编译的,例如:
第二个参数值 | 描述 |
---|---|
cc | c编译器 |
cxx | c++编译器 |
mm | objc编译器 |
mxx | objc++编译器 |
gc | go编译器 |
as | 汇编器 |
sc | swift编译器 |
rc | rust编译器 |
dc | dlang编译器 |
指定不同的编译器类型,链接器会适配最合适的链接器来处理链接,并且如果几种支持混合编译的语言,那么可以同时传入多个编译器类型,指定链接器选择支持这些混合编译语言的链接器进行链接处理:
linker.link("binary", {"cc", "mxx", "sc"}, {"a.o", "b.o", "c.o"}, "/tmp/targetfile")
上述代码告诉链接器,a, b, c三个对象文件有可能分别是c, objc++, swift代码编译出来的,链接器会从当前系统和工具链中选择最合适的链接器去处理这个链接过程。
linker.linkcmd
- 获取链接命令行字符串
直接获取linker.link中执行的命令行字符串,相当于:
local cmdstr = linker.linkcmd("static", "cxx", {"a.o", "b.o", "c.o"}, target:targetfile(), {target = target})
注:后面{target = target}
扩展参数部分是可选的,如果传递了target对象,那么生成的链接命令,会加上这个target配置对应的链接选项。
并且还可以自己传递各种配置,例如:
local cmdstr = linker.linkcmd("static", "cxx", {"a.o", "b.o", "c.o"}, target:targetfile(), {config = {linkdirs = "/usr/lib"}})
linker.linkargv
- 获取链接命令行参数列表
跟linker.linkcmd稍微有点区别的是,此接口返回的是参数列表,table表示,更加方便操作:
local program, argv = linker.linkargv("static", "cxx", {"a.o", "b.o", "c.o"}, target:targetfile(), {target = target})
其中返回的第一个值是主程序名,后面是参数列表,而os.args(table.join(program, argv))
等价于linker.linkcmd
。
我们也可以通过传入返回值给os.runv来直接运行它:os.runv(linker.linkargv(..))
linker.linkflags
- 获取链接选项
获取linker.linkcmd中的链接选项字符串部分,不带shellname和对象文件列表,并且是按数组返回,例如:
local flags = linker.linkflags("shared", "cc", {target = target})
for _, flag in ipairs(flags) do
print(flag)
end
返回的是flags的列表数组。
linker.has_flags
- 判断指定链接选项是否支持
虽然通过lib.detect.has_flags也能判断,但是那个接口更加底层,需要指定链接器名称 而此接口只需要指定target的目标类型,源文件类型,它会自动切换选择当前支持的链接器。
if linker.has_flags(target:targetkind(), target:sourcekinds(), "-L/usr/lib -lpthread") then
-- ok
end
core.tool.compiler
编译器相关操作,常用于插件开发。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compiler.compile | 执行编译 | >= 2.0.1 |
compiler.compcmd | 获取编译命令行 | >= 2.0.1 |
compiler.compargv | 获取编译命令行列表 | >= 2.1.5 |
compiler.compflags | 获取编译选项 | >= 2.0.1 |
compiler.has_flags | 判断指定编译选项是否支持 | >= 2.1.5 |
compiler.features | 获取所有编译器特性 | >= 2.1.5 |
compiler.has_features | 判断指定编译特性是否支持 | >= 2.1.5 |
compiler.compile
- 执行编译
针对target,链接指定对象文件列表,生成对应的目标文件,例如:
compiler.compile("xxx.c", "xxx.o", "xxx.h.d", {target = target})
其中target,为工程目标,这里传入主要用于获取taeget的特定编译选项,具体如果获取工程目标对象,见:core.project.project
而xxx.h.d
文件用于存储为此源文件的头文件依赖文件列表,最后这两个参数都是可选的,编译的时候可以不传他们:
compiler.compile("xxx.c", "xxx.o")
来单纯编译一个源文件。
compiler.compcmd
- 获取编译命令行
直接获取compiler.compile中执行的命令行字符串,相当于:
local cmdstr = compiler.compcmd("xxx.c", "xxx.o", {target = target})
注:后面{target = target}
扩展参数部分是可选的,如果传递了target对象,那么生成的编译命令,会加上这个target配置对应的链接选项。
并且还可以自己传递各种配置,例如:
local cmdstr = compiler.compcmd("xxx.c", "xxx.o", {config = {includedirs = "/usr/include", defines = "DEBUG"}})
通过target,我们可以导出指定目标的所有源文件编译命令:
import("core.project.project")
for _, target in pairs(project.targets()) do
for sourcekind, sourcebatch in pairs(target:sourcebatches()) do
for index, objectfile in ipairs(sourcebatch.objectfiles) do
local cmdstr = compiler.compcmd(sourcebatch.sourcefiles[index], objectfile, {target = target})
end
end
end
compiler.compargv
- 获取编译命令行列表
跟compiler.compargv稍微有点区别的是,此接口返回的是参数列表,table表示,更加方便操作:
local program, argv = compiler.compargv("xxx.c", "xxx.o")
compiler.compflags
- 获取编译选项
获取compiler.compcmd中的编译选项字符串部分,不带shellname和文件列表,例如:
local flags = compiler.compflags(sourcefile, {target = target})
for _, flag in ipairs(flags) do
print(flag)
end
返回的是flags的列表数组。
compiler.has_flags
- 判断指定编译选项是否支持
虽然通过lib.detect.has_flags也能判断,但是那个接口更加底层,需要指定编译器名称。 而此接口只需要指定语言类型,它会自动切换选择当前支持的编译器。
-- 判断c语言编译器是否支持选项: -g
if compiler.has_flags("c", "-g") then
-- ok
end
-- 判断c++语言编译器是否支持选项: -g
if compiler.has_flags("cxx", "-g") then
-- ok
end
compiler.features
- 获取所有编译器特性
虽然通过lib.detect.features也能获取,但是那个接口更加底层,需要指定编译器名称。 而此接口只需要指定语言类型,它会自动切换选择当前支持的编译器,然后获取当前的编译器特性列表。
-- 获取当前c语言编译器的所有特性
local features = compiler.features("c")
-- 获取当前c++语言编译器的所有特性,启用c++11标准,否则获取不到新标准的特性
local features = compiler.features("cxx", {config = {cxxflags = "-std=c++11"}})
-- 获取当前c++语言编译器的所有特性,传递工程target的所有配置信息
local features = compiler.features("cxx", {target = target, config = {defines = "..", includedirs = ".."}})
所有c编译器特性列表:
特性名 |
---|
c_static_assert |
c_restrict |
c_variadic_macros |
c_function_prototypes |
所有c++编译器特性列表:
特性名 |
---|
cxx_variable_templates |
cxx_relaxed_constexpr |
cxx_aggregate_default_initializers |
cxx_contextual_conversions |
cxx_attribute_deprecated |
cxx_decltype_auto |
cxx_digit_separators |
cxx_generic_lambdas |
cxx_lambda_init_captures |
cxx_binary_literals |
cxx_return_type_deduction |
cxx_decltype_incomplete_return_types |
cxx_reference_qualified_functions |
cxx_alignof |
cxx_attributes |
cxx_inheriting_constructors |
cxx_thread_local |
cxx_alias_templates |
cxx_delegating_constructors |
cxx_extended_friend_declarations |
cxx_final |
cxx_nonstatic_member_init |
cxx_override |
cxx_user_literals |
cxx_constexpr |
cxx_defaulted_move_initializers |
cxx_enum_forward_declarations |
cxx_noexcept |
cxx_nullptr |
cxx_range_for |
cxx_unrestricted_unions |
cxx_explicit_conversions |
cxx_lambdas |
cxx_local_type_template_args |
cxx_raw_string_literals |
cxx_auto_type |
cxx_defaulted_functions |
cxx_deleted_functions |
cxx_generalized_initializers |
cxx_inline_namespaces |
cxx_sizeof_member |
cxx_strong_enums |
cxx_trailing_return_types |
cxx_unicode_literals |
cxx_uniform_initialization |
cxx_variadic_templates |
cxx_decltype |
cxx_default_function_template_args |
cxx_long_long_type |
cxx_right_angle_brackets |
cxx_rvalue_references |
cxx_static_assert |
cxx_extern_templates |
cxx_func_identifier |
cxx_variadic_macros |
cxx_template_template_parameters |
compiler.has_features
- 判断指定的编译器特性是否支持
虽然通过lib.detect.has_features也能获取,但是那个接口更加底层,需要指定编译器名称。 而此接口只需要指定需要检测的特姓名称列表,就能自动切换选择当前支持的编译器,然后判断指定特性在当前的编译器中是否支持。
if compiler.has_features("c_static_assert") then
-- ok
end
if compiler.has_features({"c_static_assert", "cxx_constexpr"}, {languages = "cxx11"}) then
-- ok
end
if compiler.has_features("cxx_constexpr", {target = target, defines = "..", includedirs = ".."}) then
-- ok
end
具体特性名有哪些,可以参考:compiler.features。
core.project.config
用于获取工程编译时候的配置信息,也就是xmake f|config --xxx=val
传入的参数选项值。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config.get | 获取指定配置值 | >= 2.0.1 |
config.load | 加载配置 | >= 2.0.1 |
config.arch | 获取当前工程的架构配置 | >= 2.0.1 |
config.plat | 获取当前工程的平台配置 | >= 2.0.1 |
config.mode | 获取当前工程的编译模式配置 | >= 2.0.1 |
config.buildir | 获取当前工程的输出目录配置 | >= 2.0.1 |
config.directory | 获取当前工程的配置信息目录 | >= 2.0.1 |
config.dump | 打印输出当前工程的所有配置信息 | >= 2.0.1 |
config.get
- 获取指定配置值
用于获取xmake f|config --xxx=val
的配置值,例如:
target("test")
on_run(function (target)
-- 导入配置模块
import("core.project.config")
-- 获取配置值
print(config.get("xxx"))
end)
config.load
- 加载配置
一般用于插件开发中,插件任务中不像工程的自定义脚本,环境需要自己初始化加载,默认工程配置是没有被加载的,如果要用config.get接口获取工程配置,那么需要先:
-- 导入配置模块
import("core.project.config")
function main(...)
-- 先加载工程配置
config.load()
-- 获取配置值
print(config.get("xxx"))
end
config.arch
- 获取当前工程的架构配置
也就是获取xmake f|config --arch=armv7
的平台配置,相当于config.get("arch")
。
config.plat
- 获取当前工程的平台配置
也就是获取xmake f|config --plat=iphoneos
的平台配置,相当于config.get("plat")
。
config.mode
- 获取当前工程的编译模式配置
也就是获取xmake f|config --mode=debug
的平台配置,相当于config.get("mode")
。
config.buildir
- 获取当前工程的输出目录配置
也就是获取xmake f|config -o /tmp/output
的平台配置,相当于config.get("buildir")
。
config.directory
- 获取当前工程的配置信息目录
获取工程配置的存储目录,默认为:projectdir/.config
config.dump
- 打印输出当前工程的所有配置信息
输出结果例如:
{
sh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xcode_dir = "/Applications/Xcode.app"
, ar = "xcrun -sdk macosx ar"
, small = true
, object = false
, arch = "x86_64"
, xcode_sdkver = "10.12"
, ex = "xcrun -sdk macosx ar"
, cc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rc = "rustc"
, plat = "macosx"
, micro = false
, host = "macosx"
, as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dc = "dmd"
, gc = "go"
, openssl = false
, ccache = "ccache"
, cxx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sc = "xcrun -sdk macosx swiftc"
, m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buildir = "build"
, mxx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ld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mode = "release"
, kind = "static"
}
core.project.global
此模块自2.1.5版本后迁移至core.base.global。
core.project.task
此模块自2.1.5版本后迁移至core.base.task。
core.project.project
用于获取当前工程的一些描述信息,也就是在xmake.lua
工程描述文件中定义的配置信息,例如:target、option等。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project.load | 加载工程配置 | >= 2.0.1 (2.1.5废弃) |
project.directory | 获取工程目录 | >= 2.0.1 |
project.target | 获取指定工程目标对象 | >= 2.0.1 |
project.targets | 获取工程目标对象列表 | >= 2.0.1 |
project.option | 获取指定的选项对象 | >= 2.1.5 |
project.options | 获取工程所有的选项对象 | >= 2.1.5 |
project.name | 获取当前工程名 | >= 2.0.1 |
project.version | 获取当前工程版本号 | >= 2.0.1 |
project.load
- 加载工程描述配置
仅在插件中使用,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加载工程配置信息,在工程目标的自定义脚本中,不需要执行此操作,就可以直接访问工程配置。
-- 导入工程模块
import("core.project.project")
-- 插件入口
function main(...)
-- 加载工程描述配置
project.load()
-- 访问工程描述,例如获取指定工程目标
local target = project.target("test")
end
2.1.5版本后,不在需要,工程加载会自动在合适时机延迟加载。
project.directory
- 获取工程目录
获取当前工程目录,也就是xmake -P xxx
中指定的目录,否则为默认当前xmake
命令执行目录。
2.1.5版本后,建议使用os.projectdir来获取。
project.target
- 获取指定工程目标对象
获取和访问指定工程目标配置,例如:
local target = project.target("test")
if target then
-- 获取目标名
print(target:name())
-- 获取目标目录, 2.1.9版本之后才有
print(target:targetdir())
-- 获取目标文件名
print(target:targetfile())
-- 获取目标类型,也就是:binary, static, shared
print(target:targetkind())
-- 获取目标名
print(target:name())
-- 获取目标源文件
local sourcefiles = target:sourcefiles()
-- 获取目标安装头文件列表
local srcheaders, dstheaders = target:headerfiles()
-- 获取目标依赖
print(target:get("deps"))
end
project.targets
- 获取工程目标对象列表
返回当前工程的所有编译目标,例如:
for targetname, target in pairs(project.targets())
print(target:targetfile())
end
project.option
- 获取指定选项对象
获取和访问工程中指定的选项对象,例如:
local option = project.option("test")
if option:enabled() then
option:enable(false)
end
project.options
- 获取工程所有选项对象
返回当前工程的所有编译目标,例如:
for optionname, option in pairs(project.options())
print(option:enabled())
end
project.name
- 获取当前工程名
也就是获取set_project的工程名配置。
print(project.name())
project.version
- 获取当前工程版本号
也就是获取set_version的工程版本配置。
print(project.version())
core.language.language
用于获取编译语言相关信息,一般用于代码文件的操作。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language.extensions | 获取所有语言的代码后缀名列表 | >= 2.1.1 |
language.targetkinds | 获取所有语言的目标类型列表 | >= 2.1.1 |
language.sourcekinds | 获取所有语言的源文件类型列表 | >= 2.1.1 |
language.sourceflags | 加载所有语言的源文件编译选项名列表 | >= 2.1.1 |
language.load | 加载指定语言 | >= 2.1.1 |
language.load_sk | 从源文件类型加载指定语言 | >= 2.1.1 |
language.load_ex | 从源文件后缀名加载指定语言 | >= 2.1.1 |
language.sourcekind_of | 获取指定源文件的源文件类型 | >= 2.1.1 |
language.extensions
- 获取所有语言的代码后缀名列表
获取结果如下:
{
[".c"] = cc
, [".cc"] = cxx
, [".cpp"] = cxx
, [".m"] = mm
, [".mm"] = mxx
, [".swift"] = sc
, [".go"] = gc
}
language.targetkinds
- 获取所有语言的目标类型列表
获取结果如下:
{
binary = {"ld", "gc-ld", "dc-ld"}
, static = {"ar", "gc-ar", "dc-ar"}
, shared = {"sh", "dc-sh"}
}
language.sourcekinds
- 获取所有语言的源文件类型列表
获取结果如下:
{
cc = ".c"
, cxx = {".cc", ".cpp", ".cxx"}
, mm = ".m"
, mxx = ".mm"
, sc = ".swift"
, gc = ".go"
, rc = ".rs"
, dc = ".d"
, as = {".s", ".S", ".asm"}
}
language.sourceflags
- 加载所有语言的源文件编译选项名列表
获取结果如下:
{
cc = {"cflags", "cxflags"}
, cxx = {"cxxflags", "cxflags"}
, ...
}
language.load
- 加载指定语言
从语言名称加载具体语言对象,例如:
local lang = language.load("c++")
if lang then
print(lang:name())
end
language.load_sk
- 从源文件类型加载指定语言
从源文件类型:cc, cxx, mm, mxx, sc, gc, as ..
加载具体语言对象,例如:
local lang = language.load_sk("cxx")
if lang then
print(lang:name())
end
language.load_ex
- 从源文件后缀名加载指定语言
从源文件后缀名:.cc, .c, .cpp, .mm, .swift, .go ..
加载具体语言对象,例如:
local lang = language.load_sk(".cpp")
if lang then
print(lang:name())
end
language.sourcekind_of
- 获取指定源文件的源文件类型
也就是从给定的一个源文件路径,获取它是属于那种源文件类型,例如:
print(language.sourcekind_of("/xxxx/test.cpp"))
显示结果为:cxx
,也就是c++
类型,具体对应列表见:language.sourcekinds
core.platform.platform
平台信息相关操作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platform.get | 获取指定平台相关配置信息 | >= 2.0.1 |
platform.get
- 获取指定平台相关配置信息
获取平台配置xmake.lua
中设置的信息,一般只有在写插件的时候会用到,例如:
-- 获取当前平台的所有支持架构
print(platform.get("archs"))
-- 获取指定iphoneos平台的目标文件格式信息
local formats = platform.get("formats", "iphoneos")
table.dump(formats)
具体有哪些可读的平台配置信息,可参考:platform
core.platform.environment
环境相关操作,用于进入和离开指定环境变量对应的终端环境,一般用于path
环境的进入和离开,尤其是一些需要特定环境的构建工具,例如:msvc的工具链。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environment.enter | 进入指定环境 | >= 2.0.1 |
environment.leave | 离开指定环境 | >= 2.0.1 |
目前支持的环境有: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toolchains | 工具链执行环境 | >= 2.0.1 |
environment.enter
- 进入指定环境
进入指定环境,例如msvc有自己的环境变量环境用于运行构建工具,例如:cl.exe
, link.exe
这些,这个时候想要在xmake里面运行他们,需要:
-- 进入工具链环境
environment.enter("toolchains")
-- 这个时候运行cl.exe才能正常运行,这个时候的path等环境变量都会进入msvc的环境模式
os.run("cl.exe ..")
-- 离开工具链环境
environment.leave("toolchains")
因此为了通用性,默认xmake编译事都会设置这个环境,在linux下基本上内部环境不需要特殊切换,目前仅对windows下msvc进行了处理。
environment.leave
- 离开指定环境
具体使用见:environment.enter
lib.detect
此模块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探测功能,用于探测程序、编译器、语言特性、依赖包等。
此模块的接口分散在多个模块目录中,尽量通过导入单个接口来使用,这样效率更高,例如: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而不是通过import("lib.detect")
导入所有来调用。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detect.find_file | 查找文件 | >= 2.1.5 |
detect.find_path | 查找文件路径 | >= 2.1.5 |
detect.find_library | 查找库文件 | >= 2.1.5 |
detect.find_program | 查找可执行程序 | >= 2.1.5 |
detect.find_programver | 查找可执行程序版本号 | >= 2.1.5 |
detect.find_package | 查找包文件,包含库文件和搜索路径 | >= 2.1.5 |
detect.find_tool | 查找工具 | >= 2.1.5 |
detect.find_toolname | 查找工具名 | >= 2.1.5 |
detect.features | 获取指定工具的所有特性 | >= 2.1.5 |
detect.has_features | 判断指定特性是否支持 | >= 2.1.5 |
detect.has_flags | 判断指定参数选项是否支持 | >= 2.1.5 |
detect.has_cfuncs | 判断指定c函数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has_cxxfuncs | 判断指定c++函数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has_cincludes | 判断指定c头文件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has_cxxincludess | 判断指定c++头文件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has_ctypes | 判断指定c类型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has_cxxtypes | 判断指定c++类型是否存在 | >= 2.1.5 |
detect.check_cxsnippets | 检测c/c++代码片段是否能够编译通过 | >= 2.1.5 |
detect.find_file
- 查找文件
这个接口提供了比os.files更加强大的工程, 可以同时指定多个搜索目录,并且还能对每个目录指定附加的子目录,来模式匹配查找,相当于是os.files的增强版。
例如:
import("lib.detect.find_file")
local file = find_file("ccache", { "/usr/bin", "/usr/local/bin"})
如果找到,返回的结果是:/usr/bin/ccache
它同时也支持模式匹配路径,进行递归查找,类似os.files
:
local file = find_file("test.h", { "/usr/include", "/usr/local/include/**"})
不仅如此,里面的路径也支持内建变量,来从环境变量和注册表中获取路径进行查找:
local file = find_file("xxx.h", { "$(env PATH)", "$(reg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XXXX;Name)"})
如果路径规则比较复杂多变,还可以通过自定义脚本来动态生成路径传入:
local file = find_file("xxx.h", { "$(env PATH)", function () return val("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XXXX;Name"):match("\"(.-)\"") end})
大部分场合下,上面的使用已经满足各种需求了,如果还需要一些扩展功能,可以通过传入第三个参数,自定义一些可选配置,例如:
local file = find_file("test.h", { "/usr", "/usr/local"}, {suffixes = {"/include", "/lib"}})
通过指定suffixes子目录列表,可以扩展路径列表(第二个参数),使得实际的搜索目录扩展为:
/usr/include
/usr/lib
/usr/local/include
/usr/local/lib
并且不用改变路径列表,就能动态切换子目录来搜索文件。
我们也可以通过xmake lua
插件来快速调用和测试此接口:xmake lua lib.detect.find_file test.h /usr/local
detect.find_path
- 查找路径
这个接口的用法跟lib.detect.find_file类似,唯一的区别是返回的结果不同。 此接口查找到传入的文件路径后,返回的是对应的搜索路径,而不是文件路径本身,一般用于查找文件对应的父目录位置。
import("lib.detect.find_path")
local p = find_path("include/test.h", { "/usr", "/usr/local"})
上述代码如果查找成功,则返回:/usr/local
,如果test.h
在/usr/local/include/test.h
的话。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这个接口传入不只是文件路径,还可以传入目录路径来查找:
local p = find_path("lib/xxx", { "$(env PATH)", "$(reg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XXXX;Name)"})
同样,此接口也支持模式匹配和后缀子目录:
local p = find_path("include/*.h", { "/usr", "/usr/local/**"}, {suffixes = "/subdir"})
detect.find_library
- 查找库文件
此接口用于指定的搜索目录中查找库文件(静态库,动态库),例如:
import("lib.detect.find_library")
local library = find_library("crypto", {"/usr/lib", "/usr/local/lib"})
在macosx上运行,返回的结果如下:
{
filename = libcrypto.dylib
, linkdir = /usr/lib
, link = crypto
, kind = shared
}
如果不指定是否需要静态库还是动态库,那么此接口会自动选择一个存在的库(有可能是静态库、也有可能是动态库)进行返回。
如果需要强制指定需要查找的库类型,可以指定kind参数为(static/shared
):
local library = find_library("crypto", {"/usr/lib", "/usr/local/lib"}, {kind = "static"})
此接口也支持suffixes后缀子目录搜索和模式匹配操作:
local library = find_library("cryp*", {"/usr", "/usr/local"}, {suffixes = "/lib"})
detect.find_program
- 查找可执行程序
这个接口比lib.detect.find_tool较为原始底层,通过指定的参数目录来查找可执行程序。
import("lib.detect.find_program")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ccache")
上述代码犹如没有传递搜索目录,所以它会尝试直接执行指定程序,如果运行ok,那么直接返回:ccache
,表示查找成功。
指定搜索目录,修改尝试运行的检测命令参数(默认是:ccache --version
):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ccache", {pathes = {"/usr/bin", "/usr/local/bin"}, check = "--help"})
上述代码会尝试运行:/usr/bin/ccache --help
,如果运行成功,则返回:/usr/bin/ccache
。
如果--help
也没法满足需求,有些程序没有--version/--help
参数,那么可以自定义运行脚本,来运行检测: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ccache", {pathes = {"/usr/bin", "/usr/local/bin"}, check = function (program) os.run("%s -h", program) end})
同样,搜索路径列表支持内建变量和自定义脚本: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ccache", {pathes = {"$(env PATH)", "$(reg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AeDebug;Debugger)"}})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ccache", {pathes = {"$(env PATH)", function () return "/usr/local/bin" end}})
为了加速频发查找的效率,此接口是默认自带cache的,所以就算频繁查找相同的程序,也不会花太多时间。
如果要禁用cache,可以在工程目录执行xmake f -c
清除本地cache。
我们也可以通过xmake lua lib.detect.find_program ccache
来快速测试。
detect.find_programver
- 查找可执行程序版本号
import("lib.detect.find_programver")
local programver = find_programver("ccache")
返回结果为:3.2.2
默认它会通过ccache --version
尝试获取版本,如果不存在此参数,可以自己指定其他参数:
local version = find_programver("ccache", {command = "-v"})
甚至自定义版本获取脚本:
local version = find_programver("ccache", {command = function () return os.iorun("ccache --version") end})
对于版本号的提取规则,如果内置的匹配模式不满足要求,也可以自定义:
local version = find_programver("ccache", {command = "--version", parse = "(%d+%.?%d*%.?%d*.-)%s"})
local version = find_programver("ccache", {command = "--version", parse = function (output) return output:match("(%d+%.?%d*%.?%d*.-)%s") end})
为了加速频发查找的效率,此接口是默认自带cache的,如果要禁用cache,可以在工程目录执行xmake f -c
清除本地cache。
我们也可以通过xmake lua lib.detect.find_programver ccache
来快速测试。
detect.find_package
- 查找包文件
此接口也是用于查找库文件,但是比lib.detect.find_library更加上层,也更为强大和简单易用,因为它是以包为力度进行查找。
那怎样算是一个完整的包,它包含:
- 多个静态库或者动态库文件
- 库的搜索目录
- 头文件的搜索目录
- 可选的编译链接选项,例如:
defines
等 - 可选的版本号
例如我们查找一个openssl包:
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local package = find_package("openssl")
返回的结果如下:
{links = {"ssl", "crypto", "z"}, linkdirs = {"/usr/local/lib"}, includedirs = {"/usr/local/include"}}
如果查找成功,则返回一个包含所有包信息的table,如果失败返回nil
这里的返回结果可以直接作为target:add
, option:add
的参数传入,用于动态增加target/option
的配置:
option("zlib")
set_showmenu(true)
before_check(function (option)
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option:add(find_package("zlib"))
end)
target("tes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target:add(find_package("zlib"))
end)
如果系统上装有homebrew
, pkg-config
等第三方工具,那么此接口会尝试使用它们去改进查找结果。
我们也可以通过指定版本号,来选择查找指定版本的包(如果这个包获取不到版本信息或者没有匹配版本的包,则返回nil):
local package = find_package("openssl", {version = "1.0.1"})
默认情况下查找的包是根据如下规则匹配平台,架构和模式的:
- 如果参数传入指定了
{plat = "iphoneos", arch = "arm64", mode = "release"}
,则优先匹配,例如:find_package("openssl", {plat = "iphoneos"})
。 - 如果是在当前工程环境,存在配置文件,则优先尝试从
config.get("plat")
,config.get("arch")
和config.get("mode")
获取平台架构进行匹配。 - 最后从
os.host()
和os.arch()
中进行匹配,也就是当前主机的平台架构环境。
如果系统的库目录以及pkg-config
都不能满足需求,找不到包,那么可以自己手动设置搜索路径:
local package = find_package("openssl", {linkdirs = {"/usr/lib", "/usr/local/lib"}, includedirs = "/usr/local/include"})
也可以同时指定需要搜索的链接名,头文件名:
local package = find_package("openssl", {links = {"ssl", "crypto"}, includes = "ssl.h"}})
甚至可以指定xmake的packagedir/*.pkg
包目录,用于查找对应的openssl.pkg
包,一般用于查找内置在工程目录中的本地包。
例如,tbox工程内置了pkg/openssl.pkg
本地包载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脚本,传入{packagedirs = ""}
参数优先查找本地包,如果找不到再去找系统包。
target("tes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import("lib.detect.find_package")
target:add(find_package("openssl", {packagedirs = path.join(os.projectdir(), "pkg")}))
end)
总结下,现在的查找顺序:
- 如果指定
{packagedirs = ""}
参数,优先从这个参数指定的路径中查找本地包*.pkg
- 如果在
xmake/modules
下面存在detect.packages.find_xxx
脚本,那么尝试调用此脚本来改进查找结果 - 如果系统存在
pkg-config
,并且查找的是系统环境的库,则尝试使用pkg-config
提供的路径和链接信息进行查找 - 如果系统存在
homebrew
,并且查找的是系统环境的库,则尝试使用brew --prefix xxx
提供的信息进行查找 - 从参数中指定的pathes路径和一些已知的系统路径
/usr/lib
,/usr/include
中进行查找
这里需要着重说下第二点,通过在detect.packages.find_xxx
脚本来改进查找结果,很多时候自动的包探测是没法完全探测到包路径的,
尤其是针对windows平台,没有默认的库目录,也没有包管理app,很多库装的时候,都是自己所处放置在系统目录,或者添加注册表项。
因此查找起来没有同意的规则,这个时候,就可以自定义一个查找脚本,去改进find_package
的查找机制,对指定包进行更精准的查找。
在xmake自带的xmake/modules/detect/packages
目录下,已经有许多的内置包脚本,来对常用的包进行更好的查找支持。
当然这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如果用户需要的包还是找不到,那么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查找脚本,例如:
查找一个名为openssl
的包,可以编写一个find_openssl.lua
的脚本放置在工程目录:
projectdir
- xmake
- modules
- detect/package/find_openssl.lua
然后在工程的xmake.lua
文件的开头指定下这个modules的目录:
add_moduledirs("$(projectdir)/xmake/modules")
这样xmake就能找到自定义的扩展模块了。
接下来我们看下find_openssl.lua
的实现:
-- imports
import("lib.detect.find_path")
import("lib.detect.find_library")
-- find openssl
--
-- @param opt the package options. e.g. see the options of find_package()
--
-- @return see the return value of find_package()
--
function main(opt)
-- for windows platform
--
-- http://www.slproweb.com/products/Win32OpenSSL.html
--
if opt.plat == "windows" then
-- init bits
local bits = ifelse(opt.arch == "x64", "64", "32")
-- init search pathes
local pathes = {"$(reg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Uninstall\\OpenSSL %(" .. bits .. "-bit%)_is1;Inno Setup: App Path)",
"$(env PROGRAMFILES)/OpenSSL",
"$(env PROGRAMFILES)/OpenSSL-Win" .. bits,
"C:/OpenSSL",
"C:/OpenSSL-Win" .. bits}
-- find library
local result = {links = {}, linkdirs = {}, includedirs = {}}
for _, name in ipairs({"libssl", "libcrypto"}) do
local linkinfo = find_library(name, pathes, {suffixes = "lib"})
if linkinfo then
table.insert(result.links, linkinfo.link)
table.insert(result.linkdirs, linkinfo.linkdir)
end
end
-- not found?
if #result.links ~= 2 then
return
end
-- find include
table.insert(result.includedirs, find_path("openssl/ssl.h", pathes, {suffixes = "include"}))
-- ok
return result
end
end
里面对windows平台进行注册表读取,去查找指定的库文件,其底层其实也是调用的find_library等接口。
为了加速频发查找的效率,此接口是默认自带cache的,如果要禁用cache,可以在工程目录执行xmake f -c
清除本地cache。
也可以通过指定force参数,来禁用cache,强制重新查找:find_package("openssl", {force = true})
我们也可以通过xmake lua lib.detect.find_package openssl
来快速测试。
detect.find_tool
- 查找工具
此接口也是用于查找可执行程序,不过比lib.detect.find_program更加的高级,功能也更加强大,它对可执行程序进行了封装,提供了工具这个概念:
- toolname: 工具名,可执行程序的简称,用于标示某个工具,例如:
gcc
,clang
等 - program: 可执行程序命令,例如:
xcrun -sdk macosx clang
其对应关系如下:
toolname | program |
---|---|
clang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gcc | /usr/toolchains/bin/arm-linux-gcc |
link | link.exe -lib |
lib.detect.find_program只能通过传入的原始program命令或路径,去判断该程序是否存在。
而find_tool
则可以通过更加一致的toolname去查找工具,并且返回对应的program完整命令路径,例如:
import("lib.detect.find_tool")
local tool = find_tool("clang")
返回的结果为:{name = "clang", program = "clang"}
,这个时候还看不出区别,我们可以手动指定可执行的命令:
local tool = find_tool("clang", {progra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返回的结果为:{name = "clang", progra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而在macosx下,gcc就是clang,如果我们执行gcc --version
可以看到就是clang的一个马甲,我们可以通过find_tool
接口进行智能识别:
local tool = find_tool("gcc")
返回的结果为:{name = "clang", program = "gcc"}
通过这个结果就可以看的区别来了,工具名实际会被标示为clang,但是可执行的命令用的是gcc。
我们也可以指定{version = true}
参数去获取工具的版本,并且指定一个自定义的搜索路径,也支持内建变量和自定义脚本哦:
local tool = find_tool("clang", {version = true, {pathes = {"/usr/bin", "/usr/local/bin", "$(env PATH)", function () return "/usr/xxx/bin" end}})
返回的结果为:{name = "clang", program = "/usr/bin/clang", version = "4.0"}
这个接口是对find_program
的上层封装,因此也支持自定义脚本检测:
local tool = find_tool("clang", {check = "--help"})
local tool = find_tool("clang", {check = function (tool) os.run("%s -h", tool) end})
最后总结下,find_tool
的查找流程:
- 优先通过
{program = "xxx"}
的参数来尝试运行和检测。 - 如果在
xmake/modules/detect/tools
下存在detect.tools.find_xxx
脚本,则调用此脚本进行更加精准的检测。 - 尝试从
/usr/bin
,/usr/local/bin
等系统目录进行检测。
我们也可以在工程xmake.lua
中add_moduledirs
指定的模块目录中,添加自定义查找脚本,来改进检测机制:
projectdir
- xmake/modules
- detect/tools/find_xxx.lua
例如我们自定义一个find_7z.lua
的查找脚本:
import("lib.detect.find_program")
import("lib.detect.find_programver")
function main(opt)
-- init options
opt = opt or {}
-- find program
local program = find_program(opt.program or "7z", opt.pathes, opt.check or "--help")
-- find program version
local version = nil
if program and opt and opt.version then
version = find_programver(program, "--help", "(%d+%.?%d*)%s")
end
-- ok?
return program, version
end
将它放置到工程的模块目录下后,执行:xmake l lib.detect.find_tool 7z
就可以查找到了。
为了加速频发查找的效率,此接口是默认自带cache的,如果要禁用cache,可以在工程目录执行xmake f -c
清除本地cache。
我们也可以通过xmake lua lib.detect.find_tool clang
来快速测试。
detect.find_toolname
- 查找工具名
通过program命令匹配对应的工具名,例如:
program | toolname |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
clang |
/usr/bin/arm-linux-gcc |
gcc |
link.exe -lib |
link |
gcc-5 |
gcc |
arm-android-clang++ |
clangxx |
pkg-config |
pkg_config |
toolname相比program,更能唯一标示某个工具,也方便查找和加载对应的脚本find_xxx.lua
。
detect.features
- 获取指定工具的所有特性
此接口跟compiler.features类似,区别就是此接口更加的原始,传入的参数是实际的工具名toolname。
并且此接口不仅能够获取编译器的特性,任何工具的特性都可以获取,因此更加通用。
import("lib.detect.features")
local features = features("clang")
local features = features("clang", {flags = "-O0", progra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local features = features("clang", {flags = {"-g", "-O0", "-std=c++11"}})
通过传入flags,可以改变特性的获取结果,例如一些c++11的特性,默认情况下获取不到,通过启用-std=c++11
后,就可以获取到了。
所有编译器的特性列表,可以见:compiler.features。
detect.has_features
- 判断指定特性是否支持
此接口跟compiler.has_features类似,但是更加原始,传入的参数是实际的工具名toolname。
并且此接口不仅能够判断编译器的特性,任何工具的特性都可以判断,因此更加通用。
import("lib.detect.has_features")
local features = has_features("clang", "cxx_constexpr")
local features = has_features("clang", {"cxx_constexpr", "c_static_assert"}, {flags = {"-g", "-O0"}, progra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local features = has_features("clang", {"cxx_constexpr", "c_static_assert"}, {flags = "-g"})
如果指定的特性列表存在,则返回实际支持的特性子列表,如果都不支持,则返回nil,我们也可以通过指定flags去改变特性的获取规则。
所有编译器的特性列表,可以见:compiler.features。
detect.has_flags
- 判断指定参数选项是否支持
此接口跟compiler.has_flags类似,但是更加原始,传入的参数是实际的工具名toolname。
import("lib.detect.has_flags")
local ok = has_flags("clang", "-g")
local ok = has_flags("clang", {"-g", "-O0"}, {program = "xcrun -sdk macosx clang"})
local ok = has_flags("clang", "-g -O0", {toolkind = "cxx"})
如果检测通过,则返回true。
此接口的检测做了一些优化,除了cache机制外,大部分场合下,会去拉取工具的选项列表(--help
)直接判断,如果选项列表里获取不到的话,才会通过尝试运行的方式来检测。
detect.has_cfuncs
- 判断指定c函数是否存在
此接口是lib.detect.check_cxsnippets的简化版本,仅用于检测函数。
import("lib.detect.has_cfuncs")
local ok = has_cfuncs("setjmp")
local ok = has_cfuncs({"sigsetjmp((void*)0, 0)", "setjmp"}, {includes = "setjmp.h"})
对于函数的描述规则如下:
函数描述 | 说明 |
---|---|
sigsetjmp |
纯函数名 |
sigsetjmp((void*)0, 0) |
函数调用 |
sigsetjmp{int a = 0; sigsetjmp((void*)a, a);} |
函数名 + {}块 |
在最后的可选参数中,除了可以指定includes
外,还可以指定其他的一些参数用于控制编译检测的选项条件:
{ verbose = false, target = [target|option], includes = .., config = {linkdirs = .., links = .., defines = ..}}
其中verbose用于回显检测信息,target用于在检测前追加target中的配置信息, 而config用于自定义配置跟target相关的编译选项。
detect.has_cxxfuncs
- 判断指定c++函数是否存在
此接口跟lib.detect.has_cfuncs类似,请直接参考它的使用说明,唯一区别是这个接口用于检测c++函数。
detect.has_cincludes
- 判断指定c头文件是否存在
此接口是lib.detect.check_cxsnippets的简化版本,仅用于检测头文件。
import("lib.detect.has_cincludes")
local ok = has_cincludes("stdio.h")
local ok = has_cincludes({"stdio.h", "stdlib.h"}, {target = target})
local ok = has_cincludes({"stdio.h", "stdlib.h"}, {config = {defines = "_GNU_SOURCE=1", languages = "cxx11"}})
detect.has_cxxincludes
- 判断指定c++头文件是否存在
此接口跟lib.detect.has_cincludess类似,请直接参考它的使用说明,唯一区别是这个接口用于检测c++头文件。
detect.has_ctypes
- 判断指定c类型是否存在
此接口是lib.detect.check_cxsnippets的简化版本,仅用于检测函数。
import("lib.detect.has_ctypes")
local ok = has_ctypes("wchar_t")
local ok = has_ctypes({"char", "wchar_t"}, {includes = "stdio.h"})
local ok = has_ctypes("wchar_t", {includes = {"stdio.h", "stdlib.h"}, config = {"defines = "_GNU_SOURCE=1", languages = "cxx11"}})
detect.has_cxxtypes
- 判断指定c++类型是否存在
此接口跟lib.detect.has_ctypess类似,请直接参考它的使用说明,唯一区别是这个接口用于检测c++类型。
detect.check_cxsnippets
- 检测c/c++代码片段是否能够编译通过
通用的c/c++代码片段检测接口,通过传入多个代码片段列表,它会自动生成一个编译文件,然后常识对它进行编译,如果编译通过返回true。
对于一些复杂的编译器特性,连compiler.has_features都无法检测到的时候,可以通过此接口通过尝试编译来检测它。
import("lib.detect.check_cxsnippets")
local ok = check_cxsnippets("void test() {}")
local ok = check_cxsnippets({"void test(){}", "#define TEST 1"}, {types = "wchar_t", includes = "stdio.h"})
此接口是detect.has_cfuncs, detect.has_cincludes和detect.has_ctypes等接口的通用版本,也更加底层。
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检测:types, functions, includes 还有 links,或者是组合起来一起检测。
第一个参数为代码片段列表,一般用于一些自定义特性的检测,如果为空,则可以仅仅检测可选参数中条件,例如:
local ok = check_cxsnippets({}, {types = {"wchar_t", "char*"}, includes = "stdio.h", funcs = {"sigsetjmp", "sigsetjmp((void*)0, 0)"}})
上面那个调用,会去同时检测types, includes和funcs是否都满足,如果通过返回true。
还有其他一些可选参数:
{ verbose = false, target = [target|option], sourcekind = "[cc|cxx]"}
其中verbose用于回显检测信息,target用于在检测前追加target中的配置信息, sourcekind 用于指定编译器等工具类型,例如传入cxx
强制作为c++代码来检测。
net.http
此模块提供http的各种操作支持,目前提供的接口如下: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http.download | 下载http文件 | >= 2.1.5 |
http.download
- 下载http文件
这个接口比较简单,就是单纯的下载文件。
import("net.http")
http.download("http://xmake.io", "/tmp/index.html")
privilege.sudo
此接口用于通过sudo
来运行命令,并且提供了平台一致性处理,对于一些需要root权限运行的脚本,可以使用此接口。
为了保证安全性,除非必须使用的场合,其他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此接口。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sudo.has | 判断sudo是否支持 | >= 2.1.5 |
sudo.run | 安静运行程序 | >= 2.1.5 |
sudo.runv | 安静运行程序,带参数列表 | >= 2.1.5 |
sudo.exec | 回显运行程序 | >= 2.1.5 |
sudo.execv | 回显运行程序,带参数列表 | >= 2.1.5 |
sudo.iorun | 运行并获取程序输出内容 | >= 2.1.5 |
sudo.iorunv | 运行并获取程序输出内容,带参数列表 | >= 2.1.5 |
sudo.has
- 判断sudo是否支持
目前仅在macosx/linux
下支持sudo,windows上的管理员权限运行暂时还不支持,因此建议使用前可以通过此接口判断支持情况后,针对性处理。
import("privilege.sudo")
if sudo.has() then
sudo.run("rm /system/file")
end
sudo.run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
具体用法可参考:os.run。
import("privilege.sudo")
sudo.run("rm /system/file")
sudo.runv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带参数列表
具体用法可参考:os.runv。
sudo.exec
- 回显运行原生shell命令
具体用法可参考:os.exec。
sudo.execv
- 回显运行原生shell命令,带参数列表
具体用法可参考:os.execv。
sudo.iorun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并获取输出内容
具体用法可参考:os.iorun。
sudo.iorunv
- 安静运行原生shell命令并获取输出内容,带参数列表
具体用法可参考:os.iorunv。
devel.git
此接口提供了git各种命令的访问接口,相对于直接调用git命令,此模块提供了更加上层易用的封装接口,并且提供对git的自动检测和跨平台处理。
目前windows上,需要手动安装git包后,才能检测到,后续版本会提供自动集成git功能,用户将不用关心如何安装git,就可以直接使用。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git.clone | clone代码库 | >= 2.1.5 |
git.pull | 拉取代码库最新提交 | >= 2.1.5 |
git.clean | 清理代码库文件 | >= 2.1.5 |
git.checkout | 签出指定分支版本 | >= 2.1.5 |
git.refs | 获取所有引用列表 | >= 2.1.5 |
git.tags | 获取所有标记列表 | >= 2.1.5 |
git.branches | 获取所有分支列表 | >= 2.1.5 |
git.clone
- clone代码库
此接口对应git clone
命令
import("devel.git")
git.clone("git@github.com:tboox/xmake.git")
git.clone("git@github.com:tboox/xmake.git", {depth = 1, branch = "master", outputdir = "/tmp/xmake"})
git.pull
- 拉取代码库最新提交
此接口对应git pull
命令
import("devel.git")
git.pull()
git.pull({remote = "origin", tags = true, branch = "master", repodir = "/tmp/xmake"})
git.clean
- 清理代码库文件
此接口对应git clean
命令
import("devel.git")
git.clean()
git.clean({repodir = "/tmp/xmake", force = true})
git.checkout
- 签出指定分支版本
此接口对应git checkout
命令
import("devel.git")
git.checkout("master", {repodir = "/tmp/xmake"})
git.checkout("v1.0.1", {repodir = "/tmp/xmake"})
git.refs
- 获取所有引用列表
此接口对应git ls-remote --refs
命令
import("devel.git")
local refs = git.refs(url)
git.tags
- 获取所有标记列表
此接口对应git ls-remote --tags
命令
import("devel.git")
local tags = git.tags(url)
git.branches
- 获取所有分支列表
此接口对应git ls-remote --heads
命令
import("devel.git")
local branches = git.branches(url)
utils.archive
此模块用于压缩和解压缩文件。
接口 | 描述 | 支持版本 |
---|---|---|
archive.extract | 解压文件 | >= 2.1.5 |
archive.extract
- 解压文件
支持大部分常用压缩文件的解压,它会自动检测系统提供了哪些解压工具,然后适配到最合适的解压器对指定压缩文件进行解压操作。
import("utils.archive")
archive.extract("/tmp/a.zip", "/tmp/outputdir")
archive.extract("/tmp/a.7z", "/tmp/outputdir")
archive.extract("/tmp/a.gzip", "/tmp/outputdir")
archive.extract("/tmp/a.tar.bz2", "/tmp/output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