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要主义》

2017-01-20 Eric Wang 更多博文 » 博客 » GitHub »

Thinking

原文链接 http://codepub.cn/2017/01/20/Read-essentialism/
注:以下为加速网络访问所做的原文缓存,经过重新格式化,可能存在格式方面的问题,或偶有遗漏信息,请以原文为准。


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林语堂

作者简介:THIS公司创始人,该公司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将80%的时间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免受琐事的困扰。公司客户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皮克斯、Adobe、Twitter等多家知名公司。备受欢迎的撰稿人,文章经常发表在《快公司》《财富》《赫芬顿邮报》《公司》等杂志上。他还是《哈佛商业评论》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成功的演讲者,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曾受邀在西南偏南大会上发表演讲,曾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采访过阿尔•戈尔,曾受挪威王储的邀请在创新年会上发表演讲。他的演讲内容聚焦于创新、专注力、领导力、精要主义。

最直白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精要主义?专注精要事务,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会带来太多的选择和机会,其结果就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个专注点土崩瓦解。成功变成了失败的催化剂,它会让人陷入吉姆·柯林斯所称的“盲目地追求更多”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出路就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追求精要事务,排除非精要的一切,建立一个让执行毫不费力的行为体系。

现代这个社会,大家正越来越关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运动的大军中来,但是坚持下来的极少,究其原因,总是抱怨没有时间,然而这是真的吗?当你抱怨没有时间的时候,却抱着手机刷着微博、朋友圈,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而这两小时用来锻炼是绰绰有余的。就像精要主义里面说的,锻炼本身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决定是否锻炼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锻炼发展成一种体系或者常规,使之彻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在思考、做法、收获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区别,而这种差别不仅导致了穷忙族的诞生,也导致了越忙反而越没有收获。很多时候,包括我自己都把忙视为通向成功之路,然而并不是,在这本书中就提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只有极少量事物具有非凡的价值,这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现实。精要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用忙碌衡量成功的浅见。

简单来说,精要主义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当然它也不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精要主义就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规划,而不是事事依循默认设置。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其实在生活中,你无需完成更多的事情,你只需要尽力做好对的事情即可。

书里提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被作者称之为“成功的悖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可预见的阶段: 1. 第一阶段,如果我们真的有清晰的目标,它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 2. 第二阶段,当我们成功时,就会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的称号,成为“老好人”,只要你需要,就总能找到这个人。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3. 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实际上也就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便会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被千头万绪的事情牵扯得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 4. 因为精力分散,我们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峰值。成功所带来的后果最终瓦解了最初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那个真正清晰的目标

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想要做的更好,付出更多,取悦更多的人,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精力的分散,可能会导致本来处理相当好的事情也无法兼顾,从而不仅无法应付新的事情也丢失了已有的优势。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选择的能力。 ——马德琳·恩格尔

精要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简单的是一种做事方法,要抓住精要主义的本质,需要接受三条核心真理:“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以及“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国外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解释了“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简单点说,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就是没有发现自己才是拥有选择权的决定者。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本质。

所谓战略,就是如何作出选择及取舍。它意味着通过慎重选择来实现不同。 ——迈克尔·波特

尽管有时取舍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却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精要主义者的一大悖论就是相比非精要主义者,精要主义者实际上会探索更多的选择项。精要主义者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他们最开始时探索更多的选项,就能保证以后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些人,和他们维护关系要比跟其他人费劲,这些人总是把他们自己的问题当成我们的问题。这就是界限范围不清的典型例子,一定要果断地和这些人划清界限范围,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义务去处理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这样无休止的被他们纠缠,只会导致我们精疲力竭,最后还会因为没有很好的达到他们的要求,而破坏本来属于我们还不错的关系。无论从何种方面来说,对于这些人要么拒绝要么远离,也不要因为失去了这些人而懊恼,因为这无形中为你节约了大量的精力。不管是谁想要榨取你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划清界限。

给我6个小时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4个小时来磨快斧子。 ——亚伯拉罕·林肯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了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那就是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度互联的时代,智能终端的束缚捆绑和超量信息的入侵干扰已经把人们切分成了越来越细碎的存在,在如何保持自我的完整性以抵御在机械、琐碎和无效的囹圄中一步步滑向无足轻重的危机?这个问题吴军博士在他的智能时代中也提到了,在现在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告诉法发展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世界远远地抛在身后,吴军也说在智能时代只有2%的人能够进入到世界的前列,剩下的都会被淘汰,而抱怨并没有任何卵用。人只要还有点儿向前的动力和扑腾的能力,就不会甘于成为庸碌之辈,因此很多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而东奔西突。但是任何成功和对成功的追逐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条件,因此认清现实无疑是找到出路的首要条件。

因为无法在万事万物中择其精要而为之,还要对各种外部期待和要求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因此满世界都是一个个方向不明、轻重不辨、气喘吁吁的累人或累人联合体——企业。盲目地追求更多,让本已经负重过度的生活和事业雪上加霜,进而与价值实现的目标南辕北辙。

也许出身际遇天注定,祸福兴衰如天之风云般不可测,修成圣贤、臻于翘楚对于万众而言最终可能只是个终不可及的幻影,但在人力所能左右的疆域里,于抉择取舍之间时刻倾听内心志向之声,于千头万绪中明辨轻重缓急,于万事万物中斩断一切有碍进步之事,藏大局于胸,不为一时一事所缚,进退有度,涵养心智,活在当下,尽享途中之乐,这或许是人人皆可为之的。